重慶開州:一片湖滋養一座城

2019-06-04 21:04:58|來源:新華網|編輯:楊玉國

  新華社重慶6月4日電 重慶開州:一片湖滋養一座城

  新華社記者徐旭忠、周聞韜、李松

  不久前,一場環湖半程馬拉松比賽在位於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畔火熱開跑,6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沿湖競技,賽道內外掩映在一片花海綠意中,景色如畫。

  這片美麗的湖泊,幾年前還是一條普通的長江一級支流——澎溪河。三峽工程建成後,庫區水位每年週期性漲落,臨水地帶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水庫消落帶,澎溪河所在地區也深受消落帶困擾。近年來,開州區探索用築壩成湖、生態涵養的方式治理消落帶,昔日的生態堵點,成功轉型為國家濕地公園。

  築壩成湖

  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熊森經常要沿著近15平方公里的湖面邊緣巡查。為了治理好這片消落帶,10年來他一門心思紮在了裏面。

  眼下的三峽庫區水位正在下降,大量被淹沒了半年的消落帶重新露出水面。這片消落帶上散佈著一塊塊方形池塘,塘中種植的荷葉正在生長,不遠處的落羽杉高大挺拔,幾隻水鳥從岸邊輕盈略過。日新月異的開州城,坐落在這片充滿生機的水域旁。

  “消落帶改變了庫區原有生態系統,植物近半年被淹沒在水下,難以存活,還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熊森説,三峽庫區生態本就脆弱,能否治理好消落帶關乎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

  開州區首先在澎溪河上建起了水位調節壩,壩中水位受水壩調節,常年保持在相對穩定狀態,廣袤的消落帶被湖水覆蓋,僅少部分露出水面。而在調節壩下游,當地探索在消落帶上構築了一套涵蓋鳥類庇護林、林澤、基塘、灘塗生態保育四級工程的立體生態系統。開州區委託治理團隊篩選出十余種耐水淹的木本植物,給消落帶穿上了寬約10余米的綠色外衣,使其發揮出護岸、生態緩衝、景觀美化等綜合效益。

  隨著漢豐湖的形成,原本脆弱的消落帶化身為一道生態屏障,生物多樣性也正在恢復。統計數據顯示,與治理前相比,這裡的植物增加了40余種,鳥類增加21種,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20余種草本植物和10余種木本植物成活狀況良好。草木舞動,湖水盪漾,新生的漢豐湖成為開州城的一張別樣名片。

  城建為生態“讓路”

  作為緊鄰城區的新生湖泊,如何保護利用漢豐湖,做好這篇“水文章”,是擺在開州人面前的新課題。

  借鑒海綿城市理念,當地探索在水體和城市間設立生態緩衝區,通過栽種植物,吸收分解污染物,降低城市面源污染對於水質的影響。

  位於湖邊消落帶上的一塊塊方形池塘內,栽種了大量水生美人蕉與荷花。熊森告訴記者,荷花生長在夏季,剛好處於低水位時期,既能凈化水質,還是鳥類喜愛的棲息地。

  2010年,開州區決定創建漢豐湖國家級濕地公園,並將濱湖區域納入濕地公園的管理範圍。湖水周邊所有的城市建設,必須以漢豐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為統攬。此舉目的只有一個——控制開發,為湖水留足生態空間。

  “按照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開發濕地周邊土地,必須經過嚴格的行政許可流程,將湖水周邊土地納入濕地管理的範疇,相當於用法律手段對漢豐湖又加上了一道保護鎖。”開州區水利局副局長王一明説。

  這一做法帶來的直接結果,是漢豐湖周邊約200萬平方米的生態空間被騰出,諸如房地産開發、高爾夫球桿檢測中心等一批項目被及時叫停。

  留出生態空間,為的是要有效利用。當地政府部門統一規劃,又在沿湖地區錯落點綴了多座公園和數十公里的環湖步道,使湖畔成為廣大市民休閒的樂園。

  “漢豐湖建成以來,直接用於生態修復的資金超過10億元。正因為有了嚴格保護舉措,現在的湖水水質才能長期保持在較優水準。”熊森説。

  湖城相依

  從無到有的漢豐湖,傾注了開州人的大量心血。如今,生態效益逐漸轉化為經濟效益,開州開始嘗到了生態保護的甜頭。

  漢豐湖全國釣魚比賽、國際摩托艇大賽、半程馬拉松……近兩年,以漢豐湖為招牌的各項體育賽事輪番上演,開州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遊客也大幅增長。開州打算下一步申報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湖水還吸引了大量攝影發燒友的目光。原來,開州地處南北候鳥通道,為了保持生物多樣性,當地對漢豐湖實施了消落帶鳥類生境重建工程,構建水塘、洼地作為鳥類的營巢和庇護地,同時還在湖面建起了兩座鳥島,並栽植喬灌木和草本植物,使這裡成了鳥類休憩覓食的天堂。

  “隨著鳥島的建設,遷徙之地變成了落戶之地,我們登島時發現了大量鳥類羽毛和數處鳥類繁殖巢穴。”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黃亞洲説,一到冬季,成群結隊的人來到開州觀鳥、攝影,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城市因漢豐湖更加靈動,這是開州的獨特優勢。”熊森説。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