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之省 碧水長流

2019-07-26 08:53:34|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楊磊
千湖之省 碧水長流

圖①:長江三峽風光。影像中國

圖②:白鷺在湖北省宣恩縣城區貢水河畔的淺灘上嬉戲覓食。影像中國

圖③:湖北神農架的金絲猴。影像中國

圖④:洪湖生態。柯 皓攝

  2018年4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長江,是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黃金主軸”,全省長江兩岸岸線總長2156公里。湖北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長江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志在荊楚大地重展青山蔥綠、魚翔淺底的動人景象,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從而為荊楚兒女贏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

  ——編 者 

  宜昌“關改搬轉”破解長江污染難題

  化工廠退出江兩岸

  本報記者 田豆豆

  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

  25年來,在三峽工程建設的帶動下,湖北宜昌已成為宜居、宜業、宜旅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漫步宜昌長江江灘,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一些化工企業殘留的痕跡,比如,曾建在江邊100多米處的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舊址。難能可貴的是,這家老牌化工廠是在效益穩定、環保達標的情況下,主動響應政府號召,拆除了估值近2億元的生産裝置,並進行了土壤治理修復。

  化工産業是宜昌第一個産值過千億的産業集群,眾多化工企業沿江分佈,污染物排放佔全市工業污染排放比重超過60%。2017年9月以來,宜昌向“化工圍江”宣戰,針對沿江一公里範圍內的134家化工企業發起“清零行動”。

  壯士斷腕,必有陣痛。2017年底,宜昌GDP增速呈現“斷崖式下跌”,從上年的8.8%“跳水”至2.2%。宜昌人急嗎?説不急是假的。如何在保護中發展,走出一條U形曲線?宜昌在倒逼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的同時,大力培育新興優勢行業。目前,宜昌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製造等新興産業增長迅猛,産值佔宜昌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38.2%,躍升成為第一動力。2018年底,宜昌經濟快速“觸底反彈”,GDP增速恢復到7.7%,今年上半年又提升至8.3%。與此同時,全市納入考核的9個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

  據湖北省化工清退“時間表”,2020年底,完成沿江1公里範圍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2025年底,完成沿江1至15公里範圍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恩施生態旅遊富了一方百姓

  背簍哥當起土導遊

  本報記者 田豆豆

  “大峽谷裏迎客松,歡迎賓客峽谷遊,只要真心去握手,你就飄遊天空中……”炎炎夏日,到湖北恩施大峽谷景區避暑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頭戴大斗笠,身背大背簍的“背簍哥”劉成松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土導遊”,自編的“打油詩” 常能逗得遊客哈哈大笑。

  然而,就在2008年恩施大峽谷進行旅遊開發之前,劉成松家裏卻很貧困。他家住在恩施市沐撫辦事處營上村倒灌水組,家裏太窮,經常是吃了上頓沒得下頓。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區,山高林密,森林覆蓋率已達64.65%。長江在湖北境內的第二大支流清江水穿流而過。

  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絕美風光“養在深閨人未識”。到2014年,恩施州8個縣(市),個個都是國家級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09萬,貧困發生率高達30.6%。2009年,恩施人民期盼多年的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相繼通車,恩施州委州政府因勢利導,積極推進全域旅遊,將生態旅遊業真正打造成“富民産業”、支柱産業。

  劉成松抓住了這個好機會,賣柺棍、賣手工藝品、做導遊。“綠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銀山。”劉成松説,幾年下來,不僅脫了貧,還攢下了數十萬元,家裏蓋上了新樓房。他還給自己立下了“三年規劃”:準備再積累25萬元,開一家“背簍哥酒店”,致富奔小康。

  據悉,2018年,恩施州遊客接待量突破620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455.4億元。恩施旅遊扶貧效果顯著,僅恩施大峽谷景區,到去年底687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靠山吃山”全部脫貧。全州貧困人口減少了近八成,貧困發生率下降至5.83%。

  十堰砍掉污染企業保南水北調

  好水質釀造好生活

  田豆豆 李啟東

  “咱家的酒純手工自釀,頭道出米酒原漿,乳白甜濃;二道出黃酒,回味甘醇綿長;三道將醪糟蒸餾,出白酒。”任澤慧笑呵呵介紹説,她家的“慧泉酒莊”去年釀酒12噸,遠銷西安、武漢等大城市,毛收入23萬元。

  在十堰市房縣土城村,像任澤慧這樣的釀酒專業戶多達102戶,年産量近3000噸,不少人家因此過上了小康生活。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全市四縣一市三區都屬於丹江口庫區。為保一庫清水北送,早在工程全線通水前十年,十堰就痛下決心,陸續“砍掉”了一些帶污染的産業。

  比如黃姜,工藝落後、污染嚴重,每年有100多萬噸高濃度酸性廢水匯入丹江口水庫,成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最大污染源。到2007年6月,除保留7家企業用於清潔生産科研外,其餘69家黃姜加工企業全部關閉。

  此前,任澤慧和村民一樣在田間地頭忙活,種黃姜、點木耳。不再種植後,致富的門路在哪兒呢?隨著生態的好轉,村民驚喜地發現,山上48口泉眼先後“復活”出水了!為釀酒,村民自發鋪設了一條千余米的水管,將對面山上泉水源源不斷地引了過來。

  老百姓“靠水吃水”,也有了更多新的脫貧致富出路。房縣洑汁黃酒,形成了20億元規模的産業;農夫山泉、華彬、潤京等礦泉水企業亦先後入駐十堰,做起了大自然的“搬運工”。

  2018年,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共向北方調水193.6億立方米。同年,十堰還被列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洪湖拆除“竿打竿”圍網養殖

  漁三代上岸安新家

  本報記者 田豆豆

  “告別了漁船,搬進了新房,腳下不晃還不習慣呢!”洪湖“漁三代”丁勇高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丁勇高就一直住在洪湖風雨飄搖的漁船上。

  2016年底,為恢復洪湖生態,洪湖開始全湖拆除圍網,丁勇高和“以湖為家”的漁民陸續洗腳上岸。“説實話,剛開始很擔心,不知道以後怎麼生存。”丁勇高除了養魚捕魚,沒有其他一技之長。隨著漁民安置政策的落實,丁勇高吃下了“定心丸”。

  參加免費就業培訓後,他和妻子倪傳琴被安排到湖北和潤電子有限公司上班,包吃包住,兩人每月凈收入5000多元。他們的船屋被統一回收,30多萬元的補償款很快到位,用於買房安家。去年1月,他拿到了新房鑰匙,終於在岸上有了第一個安定的家。女兒也從此不再寄讀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洪湖是湖北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泊,水接長江,可對長江起到調節徑流的重要作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圍網養殖作為一種“富民産業”在洪湖推廣開來。頂峰時,洪湖圍網面積達到37.7萬畝,佔洪湖水面的71%。人們戲稱為“洪湖水、竿打竿”。過度圍網養殖嚴重破壞了洪湖生態,荷花沒了、水草沒了、水鳥不見了,水質惡化至劣Ⅴ類。

  從200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責令啟動第一次大規模拆圍,歷經十年反復,違規圍網不斷滋生蔓延,反彈到18.7萬畝。這一次動了真格,荊州市決定,洪湖水域圍網全部拆除,漁民全部上岸安置。目前,洪湖水質已恢復至Ⅲ類,局部達到Ⅱ類。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如今的洪湖不僅美景重現,野生魚類、鳥類雲集,遊客紛至遝來。

  版式設計:郭 祥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