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你笑起來真好看】黃河岸邊“德吉花”
2020-09-13 11:15:0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侯嘉慧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德吉,藏語中是“幸福”的意思,藏族貧困群眾為了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將這裡起名為“德吉村”。

  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出發,順著黃河沿岸的213省道行駛10余公里就到了此行採訪的目的地——德吉村。

  一提到德吉,當地人都會這樣説:“前幾年,這裡連名字都沒有,就是一片黃河岸邊的荒灘。”

【你笑起來真好看】黃河岸邊“德吉花”

黃河岸邊的德吉村,近年來通過打造美麗鄉村,走上了旅遊致富路。

  車停路邊,順著河岸線望去,一排排農家小院引入眼簾,升起航拍機,鏡頭中的德吉村顛覆了我們對一座高原村莊的認知——鱗次櫛比的民居,雙向通行的柏油大道,嵌入水中的觀景平臺,沿河的木制棧道,白色的沙灘,碧綠的黃河水……這分明就是一座“濱海村莊”。

  進入村中,順著人群密集的方向,我們走到觀景平臺,一眼望去碧波盪漾的黃河水宛如一條絲帶,穿越幽深的山谷緩緩而來,河水倒映著對岸高山,已然成景,遠處山間是西北最大跨徑黃河斜拉大橋——青海海黃大橋。孩童在沙灘上嬉戲,人們或拍照,或漫步在棧道上,水清沙白,曾經的荒灘變成了秀美河灘。

  德吉的故事,要從2015年説起。尖扎縣是深度貧困縣,地勢西高東低,富的是黃河沿岸地區,可西部淺腦山地區由於海拔高,物産貧瘠,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怎麼辦?脫貧攻堅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尖扎縣按照“山上問題,山下解決”思路,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易地搬遷是重要舉措。

  就這樣,原先的荒灘派上了大用場,當年9月,尖扎縣委、縣政府計劃對縣內淺腦山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7個鄉鎮30個村251戶946人進行集中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26戶872人,並實施了現在的德吉村,之前的荒灘——昂拉鄉河東地區實施易地搬遷項目。

  易地搬遷項目實施後,採取“統規自建”模式,修建住房251套,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今的德吉村,水、電、路、通訊、污水處理廠一應俱全,服務中心、學校、衛生院、體育等基礎設施也應有盡有。

  有句話説得好,山半水半分田,山高路遠致富難。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出大山僅僅是第一步,需穩得住,更要富得起,背靠山水美景吃旅遊飯,成了德吉村推進脫貧攻堅的著力點。

  山高路遠、村苦人窮,這是腦山百姓的普遍痛點。採訪當天,恰逢週末,在德吉村美食廣場,村民尕藏招呼生意忙乎得手忙腳亂,一輩子生活在牧區,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多的人來村子裏,尕藏心中既開心又擔心。他擔心,自己60歲了,怕做不好生意,他開心,60歲了,相比以前掙錢輕鬆多了。

  尕藏是原措周鄉俄什加村村民,山高路遠,村民進出很不方便,2017年11月,他搬進了新家,住進了德吉村,沒有一技之長,放了一輩子牛羊,起初他對自己如何生活下去很是擔心。

  沒過多久,村裏因為尕藏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門為他在美食廣場分配了一個攤位,尕藏做起了百貨生意,從此家中有了收入來源。“這幾天我一天要賣出去300元的貨。剛從山上搬下來,我盼的是有活幹,現在盼的是多掙錢,能致富。”一説完,尕藏又忙乎了起來。

  在德吉村每個民居都有屬於自己的編號,編號187號的卓瑪太家顯得格外熱鬧。走進他家,屋裏屋外坐滿了正在用餐的遊客,金黃色的柴炒雞蛋、鮮嫩的手抓羊肉、剛出鍋的牛肉包子……遊客們吃得正歡。

【你笑起來真好看】黃河岸邊“德吉花”

正逢週末,德吉村美食場內人頭攢動。

  送走遊客後,卓瑪太得空帶著我們參觀他家的農家院:兩棟藏式風格連體平房,外觀漂亮。沙發、電視一應俱全。忙活了一天,卓瑪太搬了把椅子,坐在院中小憩,河風吹來,清涼怡人。

  看到生意蒸蒸日上,卓瑪太心裏有了些許安慰。一家5口人,有3個是殘疾人,以前,住土坯房,一家人的生活全靠領取低保和3頭牛支撐,生活大變樣,離不開的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為了讓搬遷群眾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實現“開門是店、關門是家”,當地政府動員50余戶搬遷群眾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農家樂,40余戶搬遷群眾在美食廣場經營土燒饃、酸奶、糌粑、釀皮等當地特色飲食,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遊黃河風光”的旅遊發展模式,將搬遷群眾的脫貧致富牢牢綁定在産業發展鏈上,開創了文化旅遊與脫貧致富融合發展的新局面。村民尕藏、卓瑪太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安居樂業,民族所盼。德吉村積極融入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等元素,規劃建設了獨具民族風格的藏式搬遷住宅,並實施了休閒廣場、碼頭、自駕遊營地、露天沙灘、婚紗攝影基地、花海、農耕體驗、農家樂、小吃廣場等旅遊後續産業項目。同時,為了從更大格局、更高層次、更多領域去謀劃和提升德吉村後續産業發展,引進旅遊服務公司對德吉村景區進行市場化運營,使景區的旅遊開發逐步走上正軌。

  在德吉村北側,曾經的大片荒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綠油油的農田,其間排灌溝縱橫交錯,交通和排灌十分便利,每一條機耕路兩旁都栽種起整齊劃一的風景樹,此處,是德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

  德吉村依託黃河水利風景、氣候、海拔、區位等優勢,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要途徑,因地制宜引導和扶持村民創辦農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創辦藏茶種植合作社,120名搬遷群眾通過苗木培育、藏茶種植和農事採摘等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年人均增收達7000元。

  德吉村還有著豐富的光照資源,在當地的統一安排下,251戶搬遷戶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並接入電網,採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每戶每年實現7000余元的穩定收入。在後續産業發展中,德吉村不僅堅持綠色發展,而且還為無勞動能力或弱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謀到了生計,改變了他們只能靠政府兜底維持生計的困境,真正讓搬遷貧困群眾有了一份穩定的“陽光”收入。

  從搬遷之前的年人均3700元增長至9800元,從住房差、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到家家戶戶搬進安全新房、通上自來水,實現了家門口就醫、上學。德吉村華麗轉身成為青海省文化旅遊的一張新名片。2018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和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示範點,2019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和“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019年,德吉村接待遊客30萬人次,車輛5.2萬輛,旅遊綜合收入740萬元,群眾分紅80余萬元,使搬遷群眾靠山靠水靠旅遊捧上了金飯碗。

  臨近傍晚,此時的德吉村夕陽映照,霞光漫天,雲朵繚繞,曾經黃河沿岸的荒灘,如今種出了“幸福花”。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