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和文化支撐

2016-04-27 17:14:55|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張雪梅

  “工匠精神”這個詞,在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後,因緊密吻合和對應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成為中國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缺乏工匠精神,被認為是中國發展智慧産業、向産業鏈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礙所在。

  的確,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如果沒有“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的。未來培育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所在。

  也有人説,中國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工匠制度”。但工匠制度並不是哪路神仙來定的,而是需要在經濟社會體制系統的長期運行中內生而成。其實,制度背後文化的缺失,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層次的原因,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缺乏和必須重構的東西。沒有建立起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體系,中國製造業也就無法轉型升級,無法從一個製造大國順利地走向全球製造強國。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隨著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供給的極大豐富和市場競爭的激烈,將會自動驅使企業追求品質和品牌。未來培育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關鍵在於厚植市場競爭的土壤,加快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場壟斷。如果行政壟斷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領域日趨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難普遍出現。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行為文化。要鼓勵消費者的“挑剔”行為。美國管理學家波特指出,消費者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為,是日本廠商改進産品品質的重要外在力量。因此,“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的消費行為,其實是縱容廠商在構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為。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國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個重要的表現是把聰明勁用在了“靈活性”上了,經常對應該遵守的程式和規則採取變通處理方法,比如對應該嚴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式和步驟,不是一絲不茍按部就班,而是“靈活地”跳躍處理。很難設想,這種“不守紀律”和程式的工作態度,可以出德國那種高精尖品質的産品。很多時候,固守某種程式,看起來是傻,其實是精明。因此,企業應當在管理方法上處理好“靈活度”與“守紀律”的關係。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確立,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市場體系的管理規範和管理方式。如果市場秩序混亂,就沒有人會願意去精益求精。例如,如果政府對市場中侵犯知識産權的情況不處理,假貨製造與銷售得不到應有的處罰,就等於是變相地放縱這類行為,最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因此,為了給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創造生存的土壤,鼓勵技術創新和提高産品品質,政府必須嚴格地監管市場競爭者,懲罰造假、侵犯知識産權等不法行為,儘快形成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罰的機制。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文化。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形態。它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慢慢形成。最近中共中央關於人才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師可以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這是塑造技能勞動者崇高社會地位的重要舉措。讓工人技師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價,是鼓勵實體經濟復蘇、抑制社會浮躁、恢復崇尚實業和技術技能的開始。

  如果我們可以讓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成為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一致共同的理念和行為準則,我們的企業在全球競爭中應該就是不可戰勝的,應該就是中國跨國企業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時刻,也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到來的輝煌時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