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大國工匠:“兩絲”鉗工顧秋亮

2016-04-28 10:10:33|來源:央視網|編輯:張雪梅

  大國工匠:“兩絲”鉗工顧秋亮

  ——記七〇二所鉗工技師顧秋亮

  他不善言辭,卻“戰績”赫赫,先後參與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內的幾十項重大裝備的研製、安裝及調試工作;他奉獻40余載,始終如蠟燭般燃燒自我,照亮前路。他,就是七〇二所鉗工技師顧秋亮。

  有鑽勁兒的“螺絲釘”

  “一旦進入工作狀態,他便忘記了自我。”——顧秋亮的同事

  從事裝配鉗工工作40餘年,顧秋亮一直在平凡的崗位上扮演著“螺絲釘”的角色。同時,熟悉顧秋亮的人都知道,他這個人愛琢磨善鑽研,喜歡啃工作中的“硬骨頭”。

  蛟龍號總裝之初,如何將上千個零部件整合為一台功能齊全、性能優異的潛水器,是橫在顧秋亮面前的一座大山。“這板太硬,打一個孔就要磨兩次鑽頭,板又薄,開不了幾牙,螺絲都很難吃牢,還得考慮今後萬一螺絲滑牙了怎麼辦。”為了解決“吃牢螺絲”的難題,顧秋亮帶著徒弟一起動腦筋,終於想出了辦法:在每個孔的另一面加焊上一個方螺帽,這樣就能讓螺絲牢牢吃住,也不怕後續使用中反復擰進擰出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很多,每一次顧秋亮都發揮“鑽”勁兒,確保了安裝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一旦進入工作狀態,他便忘記了自我。”身邊的同事由衷地這麼評價他。

  義無反顧的“拼命三郎”

  “昨晚,同志們只睡了不到五個小時,顧秋亮則更少……因為有了他們,我無所畏懼,無比自信。”——葉聰

  2009年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拉開了海上試驗的序幕。儘管已50多歲,但四年的海試他一次都未落下。與他並肩作戰的大多數是年輕的科研人員,提到這位亦師亦友的老顧同志,他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直呼其為“拼命三郎”!

  上船之初,從未出過海的顧秋亮便出現了嚴重的暈船反應,他心急如焚,“眼看著馬上就要開始試驗了,怎麼辦?”吞下暈船藥,他硬挺著起床,沒多久就投入到緊張忙碌的海試工作中。

  海上試驗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他經常不得不在60多度高溫的甲板上揮汗如雨,完成一次次拆卸、安裝、維護保養工作。蛟龍號內部的操作維護空間比較狹小,顧秋亮常常需要在裏面鑽進爬出,有時甚至只有一隻手能伸進去的地方,他也必須堅持完成設備的拆裝和維護。四年的海試,顧秋亮已記不清歷經了多少個不眠之夜。7000米級海試期間,顧秋亮和同事們連續兩個晚上通宵,利用自己豐富的工程經驗,解決了進口推進器的瑕疵。衝刺7000米深度大關的前夜,為了修復裝于潛水器後上方的推力器,顧秋亮又一次挺身而出,冒雨搭起便梯,忙到淩晨……

  蛟龍號的首席潛航員葉聰從7020米的深海回來,在下潛感受中寫道:“昨晚,同志們只睡了不到五個小時,顧秋亮則更少。淩晨他們還在後甲板給推力器補油,今天早上,我來到蛟龍邊,他們已經做好了下潛前的準備。因為有了他們,我無所畏懼,無比自信。”

  顧大家舍小家的“平凡英雄”

  “我希望親自護送它完成其‘成人’前的最後一次考驗。”——顧秋亮

  2012年6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整裝再出發,向著7000米的極限深度發起挑戰,顧秋亮這位老將再次隨隊出征。然而剛剛啟航,一個如晴天霹靂的消息被緊急告知了顧秋亮——他的老伴兒生重病住院了。

  一面是相伴數十載的親人,一面是伴隨其成長成熟的蛟龍號的“成人禮”,這位皮膚黝黑的“老戰士”眉頭鎖成了一團。

  長年撲在工作上,顧秋亮對老伴充滿了內疚之情,他萬分焦急,放心不下老伴的病情,恨不得飛到其身邊陪護左右。可蛟龍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般,顧秋亮對它也有著深厚的情感。“一路走來,我精心呵護著它,伴隨它成長,為它整理行裝、包紮傷口、精心手術、穿上新裝,看它踏上征程,我希望親自護送它完成其‘成人’前的最後一次考驗。”經過徹夜未眠的劇烈的心理鬥爭,經過組織上的寬慰和幫助,他終於還是敲開了七〇二所海試隊負責人的房間:“我請求隨隊出征,完成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任務!”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一名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業績的英雄風采。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