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和國外同學比 我一點也不特立獨行

2016-04-29 07:21:07|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真希望可以在這裡多待幾年,這樣我就可以認識更多有意思的人了。”臨近畢業,我和朋友常如此感慨。在哥倫比亞大學,我們體驗到了一種充滿正能量的社交方式。開放、多元的校園環境讓我們認識了許多朋友,而自己也變成了更好的人。

  作為一名90後,在國內,我常聽到類似“你們90後就是太以自我為中心”的評語。但是,為什麼注重自我價值、追求個人理想,成為一個問題?與此同時,在知乎、豆瓣等社交網站上,年輕人常常會提出類似“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需要付出哪些代價”的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年輕人的一種恐懼心理,仿佛堅持自我是件要克服重重困難、很難做到的事情。

  “特立獨行”這個詞本身就預設了一種價值觀,那就是我們應當遵從社會的既定規範,而一旦脫離了既有軌道,就是不正常、不安全和不夠理性的。像很多90後一樣,我常常會擔憂堅持自我所付出的代價。

  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我才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是太特立獨行,而恰恰是太循規蹈矩;不是太理想主義,而是太過務實了。剛到哥大,我常常對同學們充沛的精力感到驚訝。比如,有的同學可以在一整天的課程結束後,跟你熱情洋溢地談論小組演講內容,有的同學同時做著好幾份實習,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後來我才明白,他們之所以可以充滿熱情,是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無所畏懼地去追求。

  在這裡,人們毫不吝嗇自己的鼓勵、幫助和讚美。我發現身邊很多同學有紮實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有的已經在本國智庫做過研究員,有的曾是聯合國工作人員,有的則是著名財經記者。對此,我常常感到不自信。於是,每次上課我都不敢發言,總覺得自己的觀點不夠有説服力。有一天下課後,我跟班上一位同學談到這個顧慮。她馬上給我鼓勵和支持,告訴我不要擔心,沒有人會嘲笑你的觀點過於淺薄,每個人的發言都值得被尊重。之後,每次我發言和演講後,她總會做出古靈精怪的表情讓我放鬆,並帶頭給我鼓掌和讚美。

  在國內讀書時,我們通常只會與同齡人交往,即使與相差一兩歲的師兄師姐,也似乎有一種天然隔閡。哥大的碩士研究生中,30歲以上的人比比皆是。可是,我們並未因此産生隔閡,年齡和經驗的差異,反而會讓我們對對方的經歷産生好奇。我們一起去酒吧、一起健身、一起熬夜寫論文,一起享受著學生這一共同身份。

  國外通常不設班級,沒有非常明確的集體觀念。這一方面使每個人都非常獨立,我們不必被綁定在某個集體之中,每個人都有著選擇學習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另一方面,交友的界限被打破,我們能通過不同渠道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還有一點非常有趣,那就是許多哥大的同學保持著一種無窮的好奇心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在課程間隙,我們不會自顧自地埋頭苦讀,而是喜歡約三兩好友在學校的草坪聊天。我們不會覺得另一國家的社會和思想與自己無關,而是想了解和體會不同文化的差異。

  相比之下,中國的90後年輕人恰恰是太不注重自己的內心了。我們努力考大學、讀研究生、找工作,常常不是因為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有什麼樣的理想抱負,而是因為這樣意味著穩定和保障。我們不敢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擔心脫離既有軌道後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很多90後感到失落和迷惘,因為社會認可的成功並不是真正的熱情所在,並不能給我們持續強勁的動力。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90後太“特立獨行”,而是我們成長的環境不能包容更多元的價值觀。鼓勵年輕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在本該勇於嘗試的年齡畏手畏腳,才能進一步激發這個社會的生機和活力。(任冠青)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