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注重工匠精神的現代內涵

2016-05-01 18:00:47|來源:光明網|編輯:韓基韜

  作者:崔發周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古代的魯班、黃道婆都是優秀工匠的代表;近代同仁堂倡導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也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但是,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大背景下,現代工匠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工匠精神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

  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現代工匠至少需具備以下職業精神:

  一是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眾所週知,我國鋼鐵産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世界第一,卻生産不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珠;德國人口只有我國的1/17,卻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尷尬處境。西門子公司總裁説:“精益求精製造産品,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生産出更多與製造業強國品質同樣過硬的産品,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在新經濟中,製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許多人嘆惜中國産品是一流産品、二流包裝、三流利潤,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長期存在價廉物美的産品,超額利潤永遠是對産品創新的獎賞。激勵萬眾創新需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重賞創新成功者,寬容創新失敗者,堅決杜絕“幹好幹壞一個樣、遇到問題繞著走”的現象。

  二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社會發展需要科技進步,科技進步需要對規律的不斷探尋。實事求是實現創新的科學方法,是經濟轉型的基本路徑,是推動進步的內生動力。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就必須依靠實事求是這個法寶。任何以偏概全、望文生義、唯書唯上、似是而非的做法都與新經濟格格不入。事實上,我國在長期的封建歷史時期,形成了一種阻礙科學發展的文化模式,認為各種生産技術都是“雕蟲小技”,而善於變通、巧取豪奪才是“本事”。 “不撞南墻不回頭”,過去一直是對不通世故者的譏諷,但在新一次全球工業革命來臨之際,我們需要大聲呼喚那種“釘釘子”“一根筋”的執著精神,決不能讓這些人有半點吃虧。寬容,只適用於創新者;對於因循守舊、隨波逐流者,絲毫不能寬容。

  三是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製造優質産品需要心無旁騖、一絲不茍的工作,需要戒驕戒躁、久久為功,容不得半點懈怠和折騰。在我國工業化初期,為克服技術落後、條件簡陋的困難需要艱苦奮鬥的“大慶精神”;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條件下,為增強國家實力需要“兩彈一星精神”;在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時代,為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夢想更需要爭創世界一流的拼搏精神。“天上不會掉餡餅”,幻想依靠投機取巧獲得成功是十分危險的。制假售假、投機取巧、“搭便車”等做法,最終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了能使創業者潛心工作,要在制度上保障所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實現分配公平。(崔發周)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