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西雅圖”正被“無意識”地神化

2016-05-09 15:37:16|來源:環球時報|編輯:王瑞芳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近日上映,個人感覺,觀眾只要對劇情背後的情感稍微留心一點,就不難感受到影片中充溢著內地電影人的自輕自賤和對西方單相思一樣的迷戀。

  這種狀況在中國電影中已經持續很長時間。如果誰有耐心檢索一下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國電影,就會吃驚地發現,幾乎完全不可能找到關於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負面鏡頭。1980年上映的電影《廬山戀》,對美國做了一個浪漫童話般的描述,給整整一代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那個時候迷戀美國的理由還是“現代化”。今天,當“小汽車和立交橋”幾乎成為環境污染和交通擁堵的代名詞,當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他們已經不能再用現代化等理由來描述西方的時候,西方又在他們的鏡頭中變成了愛情、浪漫和幸福的 “外面的世界”,繼續暗示著西方世界之為普遍價值的神話建構。

  必須強調,我絕不相信電影製作者是刻意為西方做宣傳,相反,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通過自己的電影鏡頭,把西方世界表現成一個幸福的所在,更大的可能是出於一種“無意識”或“下意識”。對他們而言,這種關於西方世界的神話建構已經內在化了,而由於這種內在化,立場和感情也情不自禁傾向西方——這才是最需要思考和警惕的。

  中國電影(不僅僅是電影)的這種狀況應該有一個根本的改變,原因很簡單:這樣的電影每時每刻傳遞著的是西方的軟實力而不是中國的軟實力,誘導、或許強化著的,是中國觀眾對西方的認同而不是自我認同。

  近代百年,中國在文化上一直處於被“灌注”的地位。改革開放後,部分文化精英懾于西方豐裕的消費社會,産生了嚴重的失敗主義情緒。可滄海橫流,經過百年奮鬥,當今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特別需要文化、文明自覺和自信的時刻。部分文化精英主動為西方建構神話的集體無意識,和中國今天的綜合國力及發展趨勢,極不相稱。對文藝工作者來説,應當發現和承認現代中國在有些方面還落後於西方的現實,也完全不拒絕學習、表現西方世界一切好的東西,但我們的立場和感情應該屬於中國。(郭松民)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