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週科技盤點:中國將造太陽探測衛星"全景"記錄"太陽風暴"

2016-05-13 13:44: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邵鵬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潘瑩、魏宇晨):本週,我們來關注國內外科技方面的最新進展。第二屆亞洲消費電子展週三在上海開幕。此次展會中,智慧眼鏡、無人機等産品仍是展會亮點;美國“管道高鐵”測試成功,未來從紐約到北京用時半天不是夢;中國科學家團隊正全力以赴推進太陽探測衛星計劃,將製造太陽探測衛星“全景”記錄“太陽風暴”;中國科研人員發明瞭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其潛力有望超過近來被看作諾貝爾獎熱門的美國版基因編輯技術。

  一向被視為消費電子領域風向標的“亞洲消費電子展”本週三在上海開幕。本屆展會以“互聯互通”、“創新”和“物聯網”為主題,集中展示了3D列印、機器人、視聽産品、智慧家居、汽車技術及可穿戴設備等15大産品類別的技術創新。上海國際展覽中心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胡佳妮介紹説,VR、機器人、無人機仍是今年展會的“重頭戲”,“這裡産商的産品會更多的展示符合亞洲和中國市場,很多産品是為這個市場而定制的。今年可能比較關注的是無人機這塊兒,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這塊兒,還有機器人、傳統的可穿戴,還會繼續是今年的亮點和特色。”

  近年來,AR、VR這類新鮮事物越來越多的被人熟知。如果説去年展會上這些技術還停留在試用階段的話,那麼今年的展會無疑是這些技術成熟的體現。此次展會上,不少企業順應潮流推出了適用各類人士的産品和設備。一家做智慧眼鏡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我們技術方公司,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完整的應用場景的方案,所以現場你可以看到有我們有各行業的包括執法的、遠程維修、醫療應用、包括物流、影視娛樂等相關應用的場景都有,幫助客戶快速擁有自己的産品。”

  據悉,亞洲消費電子展為期三天,許多知名企業,包括華為、阿裡巴巴、寶馬、英特爾、京東等還將在展會上進行前沿的主題演講。相比去年,今年的展覽規模實現了翻番,由原來的一個半的展廳增加到了三個半展廳,總展會面積達四萬平方米,吸引了300多家企業參展。

  “速度”一直是人類在發展軌道交通時的不懈追求。美國“超回路1號”公司11日在西部內華達州荒漠,首次對被稱為第五種交通模式的“管道高鐵技術”進行了首次公開測試。

  11日,在內華達州的荒漠測試基地,伴隨倒計時結束的聲音,一個藍色的推進測試裝置沿鐵軌加速疾馳,約5秒後借助沙堆減速停止。從零加速到60英里時速,約合每小時96公里,這個裝置僅用時1秒。而這一技術的發明者“狂人”埃隆·馬斯克提出的超高速管道運輸意味著未來,從紐約到北京或許只需半天的時間。

  這一“管道高鐵”概念最初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汽車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2013年提出。依據設計,該系統採用磁懸浮技術。這一形似膠囊、運載客貨的懸浮艙將在真空管道中依靠電力運行,時速接近音速。不過,相關技術在業界還存在爭議,距離真正實現還有距離,比如如何應對地震、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安全隱患,而且對於地形複雜的區域長距離建設筆直管道的成本會非常高。乘坐管道高鐵的安全性能否保障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有人擔心,在管道高鐵行駛過程中,由於速度極快,旅客的重力變化應該會超過現在的高鐵和飛機,會經歷失重或超重,旅客可能會感到不適或嘔吐。

  中國科學家團隊正全力以赴推進太陽探測衛星計劃,希望趕在2021年下一個太陽活動峰年之前,將其射入軌道,以完整記錄太陽活動第25周的“太陽風暴”。

  這一“太陽之眼”的名字叫“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5月9日,這一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前副臺長甘為群研究員透露説,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先後發射了70多顆太陽探測相關衛星進入太空。中國的太陽物理研究位居世界第二,但用的都是“別人家”的數據。讓中國自己的太陽衛星“飛天”顯得迫在眉睫。

  衛星的研製週期一般都很長,從最初的概念提出到最後發射上天一般需要10到15年,甚至時間更長。“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從2011年獲得預先研究支持起算,到2016年4月完成背景型號研究,已經走過了近5年的時間。據介紹,如果今年下半年能夠工程立項,“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有望成為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

  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日前報告了中國科研人員發明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有專家評論,儘管這種技術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但其潛力有望超過近來被看作諾貝爾獎熱門的美國版基因編輯技術。

  基因編輯是近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美國研究人員發明的CRISPR-Cas9技術是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基因編輯技術,它能對基因進行較為精準和高效的編輯。但這項技術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容易形成“脫靶”。而最新公佈的中國研究人員發明的這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規避這種狀況,讓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精準、簡單操作,大幅降低了基因編輯門檻。

  《自然》雜誌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評論説:“雖然這項新技術還處於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讓我們相信它與現在普遍使用的美國版的基因編輯技術相比有多種優勢,特別是在更精準的基因編輯方面。”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