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習近平鋪開了一張科技創新簡史

2016-06-04 11:09:59|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磊

  中國科技界的頂級盛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工作者、兩院院士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講話單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照理説,科技界、創新圈的大會,不是前瞻未來技術,就是矚目最新成果。但習近平在講話中,卻多次強調了與創新這個“朝前看”的話題相反的兩個字——歷史:

  ——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對於民族與國家、世界格局、人類進步,創新的歷史進程又有哪些特殊節點?從中能收穫怎樣的啟示?創新的歷史意義為什麼那麼重要?學習大國為大家鋪開習近平的創新簡史,在“回頭看”中,尋找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周召

  對民族與國家前途

  有決定性的影響

  2016年初,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回顧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提出了自己的歷史判斷: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

  整體上,從16世紀到18世紀,世界各國逐步進入創新活躍期:

  ——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幾百年裏,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超過過去幾千年的總和。

  ——特別是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電力和運輸、相對論和量子論、電子和信息技術發展等。

  ——在此帶動下,世界經濟發生多次産業革命,如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

  具體説,英國、美國分別在19、20世紀借助科技創新,實現了本國的崛起:

  ——一些國家抓住了機遇,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發端于英國的第一次産業革命,使英國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美國抓住了第二次産業革命機遇,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從第二次産業革命以來,美國就佔據世界第一的位置,這是因為美國在科技和産業革命中都是領航者和最大獲利者。

  對世界格局

  産生深刻改變

  2014年6月,在當時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拿古代、近現代中國舉例,鮮活地闡釋了科技和産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深刻改變。

  ——拿我國來説,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説,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我們的先人們發明瞭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纍纍碩果,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科技創新成果。

  ——然而,明代以後,由於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更是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

  由此,習近平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國落後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後。”

  對人類事業

  産生巨大推動力

  還是在今年1月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班上,習近平站在世界文明、人類進步的歷史高度,分析了古代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貢獻巨大。

  ——我國古代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發明創造同生産緊密結合,為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英國哲學家培根這樣講到: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3種發明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教派和人物能比這3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産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一些資料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我國佔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

  ——我國發展歷史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國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對周邊發揮了重要輻射和引領作用。

  在中國歷史新起點上

  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學習歷史、了解過去,最重要的就是從中尋找對現實問題的啟示。

  對中國歷史上科技創新的一些現象,習近平有自己的深入研究。

  在上一次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跟現場的專家分享了自己的疑問:“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

  講話中,他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路線:

  ——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

  ——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間,曾經連續兩年零5個月不間斷學習西學。時間不謂不早,學的不謂不多,但問題是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並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製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製了科學水準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髮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

  這一系列極具對比性的歷史故事“説明瞭一個什麼問題呢”?

  在習近平看來,就是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産生作用。

  也就是,科技創新一定要“為人民服務”,否則就沒有生命力。

  這一次,習近平在大會上,又再次強調了這個看法:科技創新要“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

  所以,習近平在梳理古今中外的創新簡史後,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號召: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