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海外留學生有“三盼”

2016-06-05 14:21:53|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韓基韜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落幕,但廣大海外留學生持續熱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採訪中, 鏡鑒發現,希望回國發展的留學生多了,對國內科研環境讚譽聲也多了。他們談到的期盼,在中國已經或正在變為現實。

  ▌人民日報記者 任彥、張朋輝、鮑捷

  一盼當科學家,而非當財務專家

  中國海外留學生有“三盼”

  張海龍(右)正與德國同學Audrey在大學實驗室裏測河口水中磷含量。任彥攝

  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張海龍是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環境海洋專業博士一年級留學生,鏡鑒記者去採訪他的時候,他正在大學實驗室裏做實驗。 他指著實驗室的設施對記者説 ,“ 你看,這是我們專業最好的實驗室,可要是比硬體條件,這裡根本不如中國一般大學的實驗室。”接著他話鋒一轉説道, 但這裡的研究人員卻在該領域國際核心期刊發表了很多論文。

  原因何在呢?他對記者闡述了他的看法。他説, 這 裏的科研工作者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裏,致力於完善實驗結果。他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實驗看論文,而國內一些科研工作者則將大部分精力耗在了科研以外的事情上,比如追求經費的執行率。目前國內的科研結題重點考察業務完成度和經費率,因此很多科研工作者除了要參加本學科的會議外,還要花不少精力參與財務培訓,使得好多科研工作者苦笑著説:“現在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把科學家逼為財務專家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明確指出,“ 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張海龍説,習總書記高屋建瓴的講話一語中的,指出了國內當前科研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指明瞭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這對於改變目前科研人員的困擾有著巨大的作用。

  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實驗室在管理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也給張海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記者説, 這邊每個實驗室都配有一個專職秘書(係秘),該秘書的主要任務就是幫科研工作者處理日常雜事。這樣,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業務上,而不用被其它瑣事打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因此,雖然比利時假期很多,週末實驗樓也從不開門,但其科研水準一直排在全球前列。

  二盼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産力,而非窩在實驗室

  作為全球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北美集中了一批一流的大學,吸引著全球優秀的人才。正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讀博士三年級的魏曄翔同學,此前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 他接受鏡鑒記者採訪時説,新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進行創新必須擁有優秀的人才,以及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北大很多優秀的同學都來美國留學,原因之一就是被美國優秀大學所吸引。美國的大學在政策方面給科學家和教授更多的自由度,比如矽谷的老師很多都自己創業、開公司,在滿足教學與科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創業能夠快速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産品,轉化為生産力。 “ 國內的創新環境越來越好,我會考慮以後在國內發展。”

  朱建設同學在國內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他説,來國外做研究這段時間發現,美國、加拿大一流學府科研人員的軟硬環境都很優越。 學校對教授的約束較少,教授對學生的約束也較少,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創新創業的氣氛很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 證…… 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這些對指導中國科研創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海外留學生有“三盼”

  虛擬現實技術可用於設計、實驗等諸多領域,是近來的一個技術熱點。圖為科羅拉多州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展示的虛擬技術。張朋輝攝

  有學者和鏡鑒記者表示,之前特別優秀的人才主動回國發展的比較少, 最近幾年,國內科研環境改善,對科研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吸引了不少科學家回國發展。此外,中國的科研水準明顯提高。有同學表示,幾年前,如果有人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簡直算得上是“神話”,大家都會特別“膜拜”,但現在,《科學》《自然》等頂級學術期刊出現中國學者的原創研究成果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

  三盼課堂鼓勵積極嘗試,而非僅局限于書本

  中國留學生柴源2015年來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從事3D列印技術領域研究。他告訴鏡鑒記者,學習3D列印技術主要是源於自己的“工科夢”, “ 工科生都有發明創造的夢想,3D列印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個夢想 ”。

  柴源本科就讀于中國礦業大學,大學期間曾作為交換生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一年。留學期間,一門3D列印課讓他對美國高校靈活的教學模式很有感觸。“在這門課上,教授講授的內容不局限于書本,而是鼓勵所有學生都自主嘗試與課程相關的實驗與研究,期末考評納入學生自主實驗的成果綜合評價。讓我驚訝的是,36個學生,短短一個學期,竟然獲得了6項美國國家級科研成果。”柴源認為, 美國高校這種靈活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科研能力,激發了每一名學生對科研創新的熱情。執著探索的科研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備素質,這種模式值得借 鑒。

  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柴源感受最深的是整個社會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視。每到週末,澳大利亞各個城市的科技館和博物館裏都擠滿了人,大多是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 很多展館都會面向兒童專門設計一些科普互動遊戲,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知識,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為他們打開科學探索的大門。一些專注于兒童科學教育的企業在澳大利亞也很受歡迎。 “3D列印技術目前是科研前沿領域,澳大利亞現在就有一些專門為孩子提供3D列印科普教育的公司。孩子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兒童時期接受專業科普教育,會讓他們從小就産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中國海外留學生有“三盼”

  昆士蘭博物館裏,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觀,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教育。鮑捷攝

  柴源告訴鏡鑒記者,畢業後他打算回國工作。“中國對科技創新人才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環境非常好,很多省市都提出創新人才引進計劃。政府給科技新工作者以啟動資金和辦公用房資助等支持,幫大家解決了後顧之憂。” 近日召開的“科技三會”更是讓柴源備受鼓舞,“會議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百年目標和總體佈局,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科技創新方面的五點要求。我一定認認真真完成學業,踏踏實實做好科研,用自己所學為我國的科研創新事業盡綿薄之力”。

  現在同5年前不可同日而

  中國大力推動創新引起了美國媒體和相關人士的注意。 此前,《外交政策》雜誌網站刊文,題目是《官方消息:中國正成為新的創新動力中心》。 文章説,世界工廠正在成為研發重地——快速追趕美國。中國正在探索自主設計産品的路徑,而不是滿足於照別人的設計圖進行製造。簡單來説,中國的目標是從製造蘋果手機轉向發明類似産品。

  美國國家科學理事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正在縮小同美國的距離。中國在研發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此外,中國理工人才數量多,這都是中國的優勢。 報告認為,世界的高技術重心已經越來越向亞洲、向中國轉移。中國在世界高科技製造業中的比重已經從2003年的8%,提升至2012年的24%,僅次於美國的27%。

  華大基因全球研發主管何亦武博士曾經在哈佛醫學院做研究,之後在葛蘭素史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機構任職,同中國科技界保持著密切聯繫。他在接受鏡鑒記者採訪時表示, 現在同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很多優勢:

  政府對科技創新特別重視 ,對科研創新的投入在現階段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做到的。

  擁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 ,科研人員基數大,每年大量畢業生給科研隊伍源源不斷增加新鮮血液。

  社會形成共識,國家要發展必須走創新之路, 社會對創新的認可是重要的推動力。

  海外大量儲備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留學生到發達國家接受教育,其中很多人願意通過各種方式為中國創新發展出力, 海外科研力量和人才儲備是其他任何國家難以比擬的。

  最近幾年來,大家認識到科研要轉化為生産力,轉化成對經濟、社會進步有推動力的産品。 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識很強。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