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扶貧攻堅,要“補苗”而非“拔苗”

2016-06-08 14:58:4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瑞芳

  最近到一些地方調研脫貧攻堅,發現真金白銀的投入很大,幹部群眾脫貧的熱情和期望值挺高,但一些制約脫貧的長期問題,浮現出來。

  比如,建檔立卡後,四口之家的農村貧困戶一年內蓋起了170多平方米的新房,好不好?從沒去過縣城的貧困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貸款數萬元搞起了種養殖,行不行?這得辯證看。一方面,説明扶貧措施更精準了,不僅瞄準了貧困戶,也對準了問題;另一方面,精準識別只是第一步,這些措施的長期效益還得打個問號。蓋新房貸了銀行多少款、借了親朋多少錢?養羊種果栽草藥能不能應付市場風險?都讓人心裏不踏實。

  精準扶貧好比“改大水漫灌為滴灌,搞測土配方施肥”,讓弱苗、病苗也能豐産。然而,“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如果頭腦發熱,工作不深不細,不做長遠打算就上馬扶貧項目,難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還容易導致資源浪費,增加貧困群眾負擔。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雲南省委主要領導近期在扶貧調研中強調:脫貧攻堅不能頭腦發熱脫離實際建新房,特別要堅決防止貧困戶因此大量舉債,造成新的貧困。這個告誡針對性強,也很及時。脫貧攻堅,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拿下的戰役。即便是花銀行的錢,也不能浪費資源和時機。得有長遠打算,處理好幾對關係。

  比如,把握好外界幫扶與主動參與的界限。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政府必須主動做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雲南省臨滄市南美鄉是個拉祜族自治鄉,以前貧困人口占了九成,當年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如今又面臨全面脫貧的歷史跨越。當地群眾普遍只受過幾年教育,很少接觸現代文明,甚至見到外人就害羞跑開,因此,首先得幫他們克服懷疑和恐懼心理,讓他們也能主動參與。建房、發展産業必須“心貼心地聊、手把手地教”,但也不能圖省事、趕時間,就替他們做主大包大攬。否則,群眾就會“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好局面也難維繫。

  再如,需要協調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脫貧攻堅需要補短板,動力來自哪兒?無疑是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然而,脫貧不能只有良好的意願,要尊重市場機制,還可以引入社會力量。許多貧困群眾聚居區,受基礎條件制約很大,政府可以在修路架橋、醫療教育上多下功夫,把栽花種果跑市場等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幹。雲南省引入煙草企業整體幫扶阿昌族脫貧,既增收又穩定,群眾很歡迎。

  還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眼下,脫貧攻堅無論是資金項目還是組織保障,都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有人擔心,脫貧摘帽一旦完成,收尾的事誰來管?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得有長遠考慮。比如,産業規劃上,要注意避免“單打一”,防止引發區域性的風險。同時,注重素質提升、培養致富帶頭人等不顯山露水的“潛績”。此外,內生動力並非人人都有,還要激發連片區域開發的“群體性內生動力”。

  解決貧困問題,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不經過真正的蛻變,不經歷市場的風雨,脫了貧也未必能站穩。充分估計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補苗”不“拔苗”,才能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時間檢驗。(徐元鋒)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