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航天三足鼎立格局初現

2016-06-27 14:19:5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近期,國際航天領域比較熱鬧。印度剛剛完成“一箭20星” 的發射任務(本來是22顆衛星,由於2顆外國衛星未運到,變成20顆,使印度趕超中國“一箭20星”的夢想化為泡影),中國又在文昌發射中心發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並取得成功。憋著一股勁的印度航天再次悲哀地發現,中印之間的航天差距被越拉越大。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對中國來説意義非常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證明了文昌發射中心的可靠性。據專家邱天翔介紹,早在1970 年代,中國在進行航天發射場選址時,就曾對在海南島建設航天發射場進行過評估,海南一度被列為當時最佳選之一。但因為當時國際形勢較為複雜,只能選擇在西部偏遠地區建設衛星及導彈的發射試驗場。酒泉、太原、西昌航天發射場建在戈壁、高原或深山,存在商業開放度不夠、航天發射互補能力不足、大直徑火箭運輸受到交通條件制約等問題。相比這3個衛星發射中心,文昌具有三大優勢:首先,地處低緯、節約能耗,海南島是中國陸地緯度最低、距離赤道最近的地區,火箭發射場距離赤道越近、緯度越低,發射衛星時就可以盡可能利用慣性産生的離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較低,使用同樣燃料可以達到的速度也更快。在海南發射地球同步衛星比在西昌發射時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10%至15%,有效載荷提高300多公斤(目前國際上每公斤有效載荷的發射價格約為兩萬美元)。火箭從文昌發射後的夾角為19度,而從西昌發射後的夾角為為27度,僅僅在校正夾角上,文昌發射中心與西昌發射中心相比,節省的燃料就可以讓衛星多運行3年。第二,文昌發射中心還擁有射向範圍廣的優勢,發射場射向覆蓋90度至175度,射向1000公里範圍內均為海域,火箭航區、殘骸落區安全性良好。在酒泉、太原、西昌發射中心,每次發射火箭,都要臨時遷移大批居民,以防止第一級火箭墜落時當地居民的傷害。而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距離海邊近,火箭發射第一級火箭墜落于南海,既可避免對居民人身安全的傷害,可以避免地面財産的損失。第三,文昌發射中心運輸條件更便利,尤其對於不便於公路和鐵路運輸的大型重載火箭,具有位處沿海的地理優勢,中國研發、生産的直徑5米的新一代火箭可以過海運直達發射中心附近碼頭,承攬發射的其他國內外航天器,也可以通過航空運輸、海上運輸運抵發射場,有利於改善中國的航天發射環境,提高商業競爭力,使中國更多地承接國際商業發射任務。文昌發射中心建成後,中國航天發射場已經形成了沿海和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新格局,極大提高了中國航天發射的綜合能力。此次長征七號首飛成功證明了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可靠性,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推進了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運載火箭技術是航天技術的基礎。以往中國的運載火箭採用的燃料毒性大,不利於環保,且推力日益不能滿足需要。這次發射的長征七號火箭是為發射“天舟”貨運飛船而研製的新一代高可靠性中型運載火箭,它具有很多全新的特點和設計,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當屬它綠色環保的特徵,其最關鍵之處就在於它的新型液氧煤油發動機。該型火箭使用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使用液氧和煤油作為推進劑,液氧煤油推進劑不僅無毒無污染、容易儲存,而且成本更為低廉,長征七號火箭使用液氧煤油後能比“長征-2F”使用的有毒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便宜60%。該型火箭採取的發射方式是6台YF-100發動機並聯工作,使總推力達到了730噸,可以將總重約600噸的運載火箭送入太空,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高達13.5噸。該型火箭的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在運載火箭領域對日本和印度開始享有較大的技術優勢。可以期待,隨著“長征-5”號運載火箭的加入,中國在這方面的領先優勢將進一步擴大。

  再次,促進了載人航天的發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戈壁灘成功著陸。空中搜索分隊已經對對返回艙進行處置回收。據著名航天科學家謝瑞強介紹,在長征七號發射的載荷中,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載荷,它的發射標誌著我國拉開了新一代載人飛船前期研製的序幕,也意味我國載人航天在不遠的將來將從近地軌道走向更遠深空。此次發射的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將是與遠征-1A上面級最後分離的一個載荷。縮比返回艙和遠征-1A組成的組合載荷體將飛行約19個小時,分離之後飛進入大氣層,降落在預定區域。隨著“神舟”飛船的10次成功發射,中國已經突破了天地往返、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等一系列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可以説,“神舟”載人飛船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於俄羅斯“聯盟”載人飛船設計的“神舟”飛船與國際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技術差距開始凸顯。這些缺陷主要體現在多用途擴展能力不足、不適合進行載人深空探測、運輸性能有限(只能攜帶3名航天員)。此外,在材料、結構設計等方面也存在改進的需要。因此,在“神舟”飛船進入成熟期之後,中國有必要開始研製與國際水準比肩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而此次發射的飛船縮比返回艙就是在為新一代多用途飛船進行技術探索。

  最後,是促進了超級産業的發展。所謂“超級産業”指的是這樣一些産業,它們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以其所具有的巨大規模(産業規模、産業內企業的規模),所需進行的巨大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等),産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間(雙重意義上的空間:經濟意義上的市場空間和自然地理意義上的空間),帶來的巨大利益,成為當時主要國家綜合國力以及戰略能力的主要來源與體現,成為當時進入大國俱樂部的門檻。航天工業就是這樣的超級産業。隨著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成功,航天這張中國工業名片將會得到飛速發展,並帶動中國的産業升級。

  此外,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成功在國防領域的意義也不可小覷:毋庸諱言,作為我們進入軌道最常用運載工具,長征七號的軍事意義絕對堪稱巨大。有了它,未來更重型的偵察、通訊衛星性能將比現在有更大提高,彈道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光學、雷達偵察、軍事通訊……這些任務都將有賴於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衛星來完成。

  人類的未來向著星辰大海,高邊疆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命運前途。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為代表的中國航天發展迅速。可以預見,未來世界航天格局將會呈現出中美俄三足鼎立的戰略態勢。中國航天在亞洲最為強大先進,其發展將具有世界意義。(馬堯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