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以"文化之心"雕"發展之龍"——解讀麗江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密碼(組圖)

2016-07-25 21:45:1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麗江古城的納西人家每天都在向遊客展示麗江少數民族的“打跳”舞蹈 王竹 攝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庚年、王竹):這裡是彩雲之南的雪山聖地,是萬里長江奔騰向前的第一個轉彎,這裡是“古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重鎮,這裡是古代羌人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這裡是麗江。近日,記者一行走進雲南麗江,探訪其多彩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密碼。

  文化旅遊産業是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産業。而麗江是全國唯一擁有文化、自然、記憶三項世界遺産桂冠的地級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産:三江並流;世界記憶遺産:東巴古籍文獻。豐富的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秀麗的自然風光,是麗江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的寶貴資源和重要基礎。近年來,麗江市堅持“以自然為本、以特色為根、以文化為靈魂、以市場為導向”的方針,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民族文化與經濟對接”的“麗江現象”。經過20多年的發展,麗江遊客接待量從1995年的84.5萬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3056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從1995年的3.3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5年的483.48億元人民幣。

  麗江市委書記羅傑表示,麗江經過多年的摸索,目前正在推動文化旅遊産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並逐漸探索出一條以文化旅遊業為優勢産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産業融合發展,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域旅遊”發展理念和模式。他説:“對於旅遊文化産業方面,我們現在一方面要轉型升級,加強旅遊産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我們如何從相對低端的大眾旅遊,向相對中高端的休閒度假體驗式旅游來發展;又如何從我們原來的景點景區式旅遊,向全域旅遊方面去發展。現在我們在昆明機場用了一句話,叫做‘來麗江住一段時間’,我們雲南的少數民族喜歡説:來我們家玩兒!那麼我把住一段時間就當做我們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一個重點,我們現在,遊客平均的滯留天數是2.6天,平均在麗江的消費是1582塊錢,在我們全省是最高的了,那你要讓人家住一段時間,你就要有景點給人家,你就要有休閒的方式給人家,所以這個是我們目前在琢磨的,我們已經制定了一個全域旅遊的實施方案。”

  今年2月,麗江被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在向全域旅遊轉變方面,麗江先後重點打造了《納西古樂》、《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等6台精品演出,過去遊客到麗江都知道看山看水,現在多了一條理由,就是看演出。其中張藝謀等打造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原生態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可以算是麗江文化産業品牌的一塊金字招牌。《印象•麗江》文化産業公司總經理郭建東説,演出最讓他自豪的一點是,不僅獲得了經濟效益,還收穫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印象•麗江》的演出可能對我們整個景區來講,特別在文化內容這塊,在一個自然風光觀光為主的這樣一個景區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補充,它提升了整個景區的文化內涵,是民族的、民俗的、原生的,展現的是一些真善美。另外一個,我們的隊伍基本上是農民隊伍,我覺得《印象•麗江》,除了經濟效益,我認為社會效益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呢,本來我們的農民就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那麼第一個方面可能就是,他通過參與這個演出,對將近500多個農民家庭(實現了)扶持或者脫貧,另外一個,我覺得是,作為農民,尤其是我們山區農民,他通過參與這樣看似平常的民族文化的東西,通過這個展演展示給人們,然後轉變為這麼大的一個效能之後,我覺得尤其是在樹立民族的文化自豪感這個方面,比我們去講很多的道理,可能更讓人感動。”

圖片默認標題

麗江市石鼓鎮旁的“長江第一彎” 王竹 攝

  正如郭建東所説,《印象•麗江》的500多名演出者都是沒有表演基礎的當地農民,但在震撼人心的鼓聲中,在600年前茶馬古道上山間鈴響馬幫來場景的震撼再現中,在老東巴唸唸有詞的唱經聲中,我們已經深切感受到了麗江生生不息的各個民族的生命力和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臺詞大意: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叫天天答應,叫地地答應。我們是越過99座山不累者的後代,大江大河吸幹後不解渴者的後代,3根腿骨一口咬斷牙不碎者的後代……

  而在旅遊文化産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方面,麗江正全力推動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即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管理第五屆年會,把麗江古城的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産管理確定為“麗江模式”,認為它為世界文化遺産管理與旅遊業開發提供了典範。麗江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閆文敏説:“我們麗江現在市委明確地提出,要建設世界文化名市,打造文化矽谷,那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應該是有非常發達的文化産業,那麼現在麗江呢,文化産業最值得驕傲的當然是演藝業,但是,我們也不僅僅限于這個演藝領域,那麼還要在文化産業的各個領域儘量地拓展。你比如説民俗文化的體驗,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麗江旅遊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它的文化內涵,當時從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期,就已經總結提煉出了:‘文化通過旅遊增強活力,旅遊通過文化提升品位。’所以現在旅遊我們提的就是要提質增效、要轉型,跟中央現在的供給側的改革,其實思路也是相近的。所以現在我們所有的景點差不多都非常注重文化內涵的豐富,文化展示形式的多樣性、豐富性。”

  閆文敏82年大學畢業就來到麗江工作,他親眼見證了麗江在文化旅遊産業帶動下的發展奇跡,他回憶説:“麗江這麼些年來,應該説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吧。我是82年大學畢業到麗江的,當時麗江非常封閉落後。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我打了一把自動傘,在街道上碰上下雨的時候把那個自動傘打開的時候,把周圍的人嚇一跳,意思什麼呢?當時很封閉很落後,接觸的新事物非常少。但是現在麗江完全是一個國際范兒的旅遊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空前地提高,各方面的人士紛至遝來。”

  有不少人擔心,麗江走得太快,會“丟了魂兒”,丟了最質樸的民俗和最古老的文脈。那不妨去有著800多年曆史的麗江古城轉轉,那裏的巷子依舊幽長,那裏的東巴依舊神秘,那裏的方言依舊難懂,那裏的遺俗依舊悠久,那裏的傳説依舊多得説也説不完。在那裏,你會看到民族文化傳承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會看清麗江“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動態保護”的思路。

  走進麗江古城免費開放的“納西人家”,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民族文化氣息,在納西族“打跳”的歌舞聲中,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局長和麗萍介紹説,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産保存和展示的工作,不能任憑其商業化,政府有義不容辭的保護責任:“這個是我們納西族節日、慶典、婚禮都要用到的,這就是我們最傳統的少數民族‘打跳’,我們對喜慶的表達就是這種方式,這種傳統的文化項目、非遺項目是需要政府扶持的,你讓他像做客棧、做酒吧一樣掙錢,那不可能的。”

  一種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除了政府“搭臺”保護,企業“唱戲”推向市場,還需要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文化的堅守者。就在長江流經麗江的第一個轉身處——“長江第一灣”旁的石鼓鎮就有著這樣幾位老人,他們最大的已經82歲,最小的也有70多歲,他們每天都在鎮上游人經過的地方演奏著納西古樂,一晃已經13個年頭,走在古鎮中,你會不經意間被一陣樂聲吸引過去,隨即驚訝于聽到的竟是原汁原味傳承了數百年的“納西古樂”。  

  樂隊中最年長的張子義老人説:“我們樂隊有六個人,一年四季都在,天天都在這裡,錢不重要,傳承民族文化更重要。”

  在古鎮裏曬太陽的納西族老人愛説一句話:“我取了時間,失去了金錢。他取了金錢,失去了時間,”石鼓鎮的幾位銀發蒼蒼的老人,每天在這裡演奏,不是為了金錢,他們是在與時間搏鬥,靠曲譜和傳習來再現千年往事,他們就是“取了時間的人”。

  麗江是古老的,同時也像從歷史中走來的馬幫一樣,從未停下他向前的腳步,如果有時間,去麗江吧,住一段時間。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