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解析: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的“碳中和”是如何實現的

2016-08-15 14:33:3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易成晨):8月13至14日,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在陳巴爾虎旗白音哈達草原如火如荼舉行,本次音樂節引入了多個創新概念,其中之一是打造國內首個實施“碳中和”的音樂節,那麼實現碳中和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一場音樂節又如何與碳中和聯繫在一起呢?

  碳排放來自哪

  碳中和,是指通過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植樹造林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達到環保的目的。本屆音樂節的“碳中和”工作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負責實施,據項目主管施志國介紹,實施“碳中和”的對象各種各樣,如大型活動、會議、企業生産等等,但音樂節這樣做尚屬國內首例。

  一次活動的碳排放計算包括諸多方面,例如來自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産生的電力、燃氣等能源消耗,在住宿餐飲裏,水果、米飯、酒水等食物也會被計算其中,此外活動中的紙質、塑膠等印刷品、宣傳品也帶來間接排放。施志國介紹,音樂節這樣的活動最大的碳排放來自交通,如果參加人數特別多的話,開空調用暖氣等住宿碳排放也會佔據主要部分。

  在碳排放計算標準上,國際上有通行的標準如ISO10064,基金會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在計算時都會參考,計算由專業機構完成。活動方會提供各類數據,例如活動參加人數、交通工具使用情況等等,精確到比如有多少人乘飛機來,統計從源頭開始直至完全結束,其中發生的任何活動都參與計算。

  碳排放如何被中和

  目前主要的碳中和方法是植樹造林,一次活動的碳排放量經專業機構計算得出後,然後將計算需要造多大面積的林以進行吸收。不過因為樹木成長週期的原因,通過造林來實現碳中和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造林本身涉及多個環節:在什麼地方栽——如找林場合作;栽什麼樹——要符合當地氣候等環境條件;誰來栽——要找施工方;檢查驗收——栽種面積是否夠,成活率等是否達到國家造林標準,不達標需要補造,以及後續的維護管理,從栽種到發揮效應整個過程需要二三十年。所以現在也注重從源頭做起,如提高能效以減少碳排放。

  施志國舉例稱,2014年北京APEC,7天會議共有15000多人參加,綜合交通、餐飲、住宿等等各方面因素,計算得出共産生了溫室氣體6371噸二氧化碳當量,最後在北京懷柔和河北康保縣兩地造林共計1274畝,預計20年吸收完上述碳排放量。

  本次音樂節如何實現“碳中和”

  作為本次音樂節的聯合主辦方之一,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將適時發佈《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碳足跡計量及碳中和報告書》,科學測算出本次音樂節活動共計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資金上,根據協議承辦方美庫原創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將從每張票款中捐贈2元作為基金。

  目前碳匯林已經選定在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一家林場,本次活動造成的碳排放在未來將被全部吸收,實現碳中和目標。

  在全球變暖日益明顯,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保話題日益普遍的大背景下,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的“碳中和”舉措不僅為環保事業獻出了一份力,更是日後國內更多音樂節踐行環保的一個模範榜樣。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