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外賣是"殺手"or"幫手"

2016-08-25 14:14:27|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王瑞芳

  如今外賣已成為不少年輕市民的“剛需”,有人甚至笑言,“前半生的飯是媽給的,後半生的飯是外賣給的”。不過,也有人犀利地指出,外賣正在成為摧毀美食的殺手,“因為外賣餐飲的品質無論如何改善,改善的上限仍然遠低於堂食餐飲。”不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更像是對美食定義的曲解,也是對外賣行業的苛求。

  外賣並非新生事物,只是隨著互聯網時代訂餐的方便快捷而被迅速“發揚光大”。外賣平臺的“跑馬圈地”,讓餐飲外賣快速普及。不過即便如此,外賣在整體餐飲消費的比重還是不高。2015年,中國大陸全年實現餐飲收入超過3萬億元,但是同期中國大陸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交易規模才剛過450億元,佔比僅為1.5%。即使未來幾年裏,外賣行業依舊高歌猛進,參照電商之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佔比,也不過10%多一點。如果僅因為這1%~10%的外賣品質不佳,就認定美食被外賣摧毀,甚至拉低了餐飲業的整體水準,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此外,外賣的市場容量也非常有限,並非人人都會用外賣來解決就餐問題。對於中國人而言,吃飯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很多辦公桌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在飯桌上就容易解決。而叫外賣的場合則相對有限,大多是因為天氣、因為時間、因為地點等客觀原因。消費者在叫外賣的時候,可能不會以美味為第一要求,但是不代表這些消費者除了外賣就沒有其他選擇,更不代表他們對美食毫無追求。

  外賣之於餐飲,恰如電商之於實體門店。我們不應該將其視為水火不容的對手,實際上這兩者是互相彌補的關係。讓消費者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通過互聯網紅利讓自己想要的東西觸手可及,無論這是食物還是衣服。事實證明,電商沒有降低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實力,那麼,為什麼有人會質疑外賣降低了中國餐飲業的水準呢?實際上,我們更應該感到慶倖,因為網絡的出現,我們可以買到本來買不到的東西,可以吃上原本不會吃到的食物。

  而且,隨著外賣的普及,會讓人們發掘美食變得更容易。因為口味不佳的餐廳更容易關門大吉,人家寧願等著半個小時的外賣,也不必勉為其難地去對面的難吃的館子。而且得益於公開透明的評價體系,美食的口碑變得易見易得,自然更容易廣泛傳播。所以現在大家去陌生城市旅遊時,也很容易就找到當地久負盛名的餐廳,這也要歸功於互聯網紅利。同樣得益於外賣,餐飲業不必太受限于廳堂大小,不必再焦慮于攀升的房租,可以集中精力精研美食,因為食物做得好總能賣得出去。例如全聚德就在其2016年規劃中明確要求增加mini小店、並將原有大店改為小店,並以自配送及與外賣平臺合作,大力拓展外賣市場。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由於外賣平臺的飛速成長,不少無照餐飲混雜其中,但這是成長中的陣痛,不能因噎廢食,乃至於抱怨外賣摧毀了美食。隨著媒體的曝光、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的提升,那些骯髒的“美食”早晚會被無情拋棄。借助互聯網的紅利,我們這一代人的口福可能會遠超前人。畢竟,誰能説現在的飲食水準反倒不如二十年前了呢?(葉健)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