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日本經濟界訪華團提“撤資”,是何原因

2016-09-27 15:48:1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近日,一則《日本經濟界訪華團要求中方改善經營環境》的新聞引發中國各界廣泛關注。據《日本經濟新聞》爆料,“日本經濟界訪華團匯總了要求中國改善經營環境的相關建議,要求設立接訪窗口,統一處理海外企業撤出中國市場時的手續”。事實上,日本經濟界訪華團還談了“中日韓FTA”、“鋼鐵過剩産能”、“結構改革”等若干熱點,但“撤資”問題更為吸引眼球。日本為何要提出設立“接訪窗口”呢?

  中日經濟關係易位,對華投資下降。

  日本從後發國家到發達國家的過程中,通過向東亞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資本密集型産業”,形成了所謂“雁陣模式”的亞洲産業鏈結構,中國也在改革開放之後進入到了亞洲分工體系。該模式以歐美市場為導向,以日本製造業技術優勢為基礎,是一種特殊時期形成的、不穩定的結構體系。中國等國家通過産業升級逐漸縮短了産業差距,使該結構日趨扁平化。反觀日本,技術領先優勢不再,曾經引以為豪的白色家電産業集體沒落。日本企業界“自病不察”,再加上安倍奉行“親美遠華”路線,對華投資一路下滑。商務部統計,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減少25.2%,2014年減少38.8%,投資降至2012年頂峰期的一半以下。同期,歐美及韓國資本對華投資則呈大幅上升態勢。顯然在所不擅長的新興産業領域,日企已遠遠落後於時代潮流,體現出一種民族性的“戰略誤判”。

  日本對華投資急劇下降,是日本要求中國設立接訪窗口,處理日資撤出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行外交試探

  二戰後,日本喪失外交自主性,只能通過官方援助(ODA)拓展對外關係,經濟外交成為其拓展對外關係的主要外交手段。

  日本經團聯、商工會議所等經濟團體對內可左右日本政局,對外則兼有民間外交職能。日本政府借助企業對外投資對東亞各國發展“指手畫腳”,美其名曰“改善投資環境”,實為擴大影響力,以期實現日企和“日式標準”對當地的經濟控制。此次日本經濟界訪華團提出的“窗口對接”,在其他國家也同樣提過,比如,駐印商工會議所把每年印度政府採納的建議作為“業績”,外務省通過援助在越南政經改革上獻言獻策並被採納。

  日本經濟訪華團提出的建議,是一種外交上的試探行為,也是一種赤裸裸的“要挾”。外交講究你來我往的鬥爭,中國也應用外交的方式妥善處理。

  如何應對日方“要挾”?

  最根本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國內經濟發展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基礎。當前,世界經濟遭遇增長困境,全球貿易量出現了下降,發達國家依據“通脹派”理論搞的量寬實際上阻礙了經濟再生,各國不得不回到更為艱難、務實的結構性改革上。惡劣環境下的結構調整,中國更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不唯GDP論,政策制定以“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為出發點,避免為了拉動GDP而大搞刺激;二是踏踏實實發展製造業為首的實體經濟,避免金融資本獨大,避免金融化的房地産經濟損壞經濟基礎,避免互聯網“賠本掙吆喝”的傾銷模式損害商業環境;三是如國際政治學者時殷弘教授所講,將重要戰略任務放在國內改革,避免“多線戰鬥”,避免“戰略透資”。(劉雲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員,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