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專家談】促進教育均質,消除貧困“病灶”

2016-10-18 15:48:34|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王朝科

  當前,黨和政府正在強力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確保在2020年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統計公報資料顯示,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5575萬,比上年減少1442萬。事實上,貧困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單一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等因素在內的複雜問題,經濟問題不過是貧困的表現形式。扶貧,短期目標是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和收入問題,長期目標則是要根治導致貧困的病灶——發展能力弱、社會流動能力弱、社會選擇能力低、獲得資源的能力差的問題。

【精準扶貧專家談】促進教育均質,消除貧困“病灶”

  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具有代際傳遞的顯著特徵,貧困的代際傳遞機制是教育資源配置決定的個體發展能力、社會流動能力、社會選擇能力、資源獲得能力的巨大差異。治貧則是要通過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社會流動能力、社會選擇能力和獲取發展資源的能力,剪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臍帶,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發展。

  向全體社會公眾提供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均質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的基本價值追求和重要責任。自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以後,我國基礎教育資源不公平分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基礎教育資源的城鄉配置、地區配置、城市內部配置、鄉村內部配置以及社會成員之間的配置等失衡,亟待解決。

  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相互競爭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一個個優質教育資源中心,社會成員之間相互競爭優質教育資源,競爭中的贏家進入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心,貧困人口往往遠離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心,正如發展經濟學的“中心——週邊”理論所描述的那樣。這種“中心——週邊”格局一旦形成,將會阻礙貧困人口群體進入中心的通道,加劇貧困人口群體內部的代際傳播。如何才能實現基礎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進而打破“中心——週邊”的桎梏?基礎教育資源均質化是一個可行的、必然的選擇。基礎教育資源均質化即機會均等、品質均衡、無差異的教育資源配置、受教育者無條件享有受教育權利。基礎教育均質化有兩個具體的標準,一是教育硬資源標準化,包括校舍、圖書館、體育場館、實驗設備等要制定國家標準,賦予其法律的效率,這樣不至於因為硬體不同而影響教育品質;二是教育的軟資源,主要是教師資源配置均衡化,從而避免形成優秀教師資源中心,導致教育品質差異。

  教育的成敗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基礎教育均質化應該成為國家戰略。基礎教育均質化能夠自動消解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競爭,化解貧困人口群體固化、貧困代際傳遞的機制,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當前,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積累的經濟實力,為我國實現基礎教育均質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希望通過基礎教育均質化的推行,消除貧困的“病灶”,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鬥目標。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