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山東房澤秋等14個家庭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2016-12-13 14:23:39|來源:齊魯網|編輯:杜軍帥

  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12月12日在北京舉行,山東省房澤秋、逄秋香、魏希英、張淑貞等14個家庭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這些文明家庭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裏錘鍊個人品德、書寫家庭美德、遵守職業道德、弘揚社會公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用實際行動把家庭幸福的夢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

  

房澤秋家庭

  房澤秋家庭,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貢院墻根社區,家庭成員4人。房澤秋一家三代35年如一日照顧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用青春年華扮靚老人幸福晚年。1979年,19歲的房澤秋看到鄰居李玉柱老人因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無人照料,主動承擔起照顧責任。房澤秋與丈夫于海結婚後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伺候。2012年,于海突發腦梗塞去世。兒子于宵寧接替父親照料老人,兒媳王娜接替婆婆為老人理髮、陪老人聊天,連小孫子于昌瑞也幫老人拿報紙、給老人解悶。2014年97歲的李玉柱老人安詳離世後,房澤秋成立了志願服務工作站,用凡人善舉傳承著孝道家風。房澤秋曾獲得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

  

逄秋香家庭

  逄秋香家庭,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臨港經濟開發區山前村,家庭成員4人。逄秋香、陳亮大學畢業後,辦起了不收學費的公益幼兒園——育新幼兒園,後又成立蘭西村分園。6年來,逄秋香、陳亮夫婦以及陳亮的父母陳守業、高璇,共為幼兒園投入300萬元,為2000多名孩子免除學費近660萬元。雙方父母種菜、種花生、養殖的收入,幾乎全用於小兩口的公益事業。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簡樸快樂。他們用善行義舉實現著人生價值,創造精彩人生。

  

魏希英家庭

  魏希英家庭,山東省利津縣陳莊鎮陳北村,家庭成員4人。魏希英家庭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裡、樂於助人,是有口皆碑的“模範家庭”。1982年,他們開了一家縫紉店,並挂上“凡孤寡老人、烈軍屬一律免費加工衣服”的牌子。34年來,總共免費製成衣2萬餘件、裁剪鎖邊1.8萬餘件,義務修理縫紉機、鎖邊機400余臺,義務縫製鞋墊1.5萬餘雙。樂於助人、富有愛心的家風哺育了孩子們健康成長。如今兩個女兒都成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積極扶養老人、教育子女,並帶頭學雷鋒行善事。魏希英曾獲得全國擁軍優屬先進個人等榮譽。

  

單美華家庭

  單美華家庭,山東省濰坊市高密經濟開發區馮家莊村,家庭成員5人。單美華和丈夫同為鄉村小學教師,自2013年暑期至今,他們騰出自家房屋,自籌資金採購課桌、電腦,安裝空調等,義務開辦“四點半”學校,為十里八鄉的500多名孩子免費辦理借書證,印發閱讀積分卡,由學生填寫閱讀收穫。每週六,單美華夫婦帶領孩子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開辦週末公益講堂。他們全家總動員,多年如一日無私奉獻,一家老少和睦齊心、熱心公益奉獻的義舉在當地傳為佳話。

  

王長義、王長信家庭

  王長義、王長信家庭,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鎮山後村,家庭成員9人。當年王家四兄弟出生後,爺爺取名“義、庚、智、信”,就把家風牢牢印刻在兄弟四人名字上,希望他們代代相傳。良好家風既影響著家族傳承,也給家族企業帶來正能量。企業成立初,信義兄弟就將“誠實是美德、信用是生命”作為信條。信義兄弟家庭以誠待人、以信謀事、以義修身,在言傳身教中傳遞道德風尚,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樸實無華家風,他們用信義換來生意的蒸蒸日上,廣為傳播著誠信理念。王長義、王長信曾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劉長城家庭

  劉長城家庭,山東省威海市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怡園街道辦事處怡海園社區,家庭成員3人。2008年底,在妻子張文譽支持下,劉長城成立公益組織——長城愛心大本營,現有志願者3萬人,累計捐助愛心款項424余萬元,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440余項,救助貧困家庭396戶,幫扶殘疾人600余人,植樹34000余棵。作為老師的張文譽帶動同事利用節假日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累計輔導350余名孩子;組織發起多次書籍募捐活動,累計為農民工學生募捐2萬多冊圖書。20多年來,劉長城一家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以自我修身促家庭和諧,以實際行動履行社會責任,傳播文明和諧的社會正能量。

  

維和英雄楊樹朋一家

  楊樹朋家庭,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棋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大莊村,家庭成員5人。楊樹朋,2001年11月入伍參軍。入伍15個年頭裏,他是擊斃歹徒的“神炮手”、名列前茅的“奪金手”、勇當先鋒的“殲擊手”。2015年12月,赴非洲南蘇丹維和,期限1年,當地時間2016年7月11日9點24分,楊樹朋在執行任務中遇襲受重傷搶救無效犧牲。父母親、妻子甚至年幼的兒子對楊樹朋的參軍、執行任務等都給予無條件支持,從不耽誤他的工作。他們明白,選擇了做軍人家屬,就等於選擇了承擔責任和默默付出。楊樹朋獲聯合國和平勳章、“烈士”稱號。

  

孫洪香家庭

  孫洪香家庭,山東省禹城市辛店鎮南街村,家庭成員9人。孫洪香家裏有癱瘓多年的公公、未成年的兒子、三個沒成家的智障叔叔、大哥大嫂離世撇下的兩個侄子。丈夫袁振海長年在北京工作,結婚25年來,孫洪香承擔起全部家庭重擔,使丈夫安心投入工作,年年被評為優秀員工。她精心照料四位老人,撫養三個孩子讀書、成家、立業。孫洪香一家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互相鼓勵,生動詮釋了家庭的“愛”與“責任”。

  

王建英家庭

  王建英家庭,山東省濱州市北海新區馬山子鎮北酄村,家庭成員5人。王建英一家兩代培養出三位道德模範。70歲的王建英,數十年對婆婆無微不至盡孝。仁孝的家庭像無言的家教,鑄就高尚的家風。在好家風的熏陶下,王建英的孩子們也涵育了優良品質和道德情操。小兒子張榮濤曾冒著生命危險四下冰河,救出三名落水群眾;二兒子張榮強白手起家,成為企業董事長後,仍保持扶危濟困、救濟鄰裡的好心腸,十幾年來為社會捐助金額2000余萬元,認捐慈善基金1億元。張榮濤曾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榮立部隊一等功。

  

昌德松、張英家庭

  昌德松家庭,山東省萊西市水集街道永興街社區,家庭成員4人。昌德松和老伴從2001年開始興辦“文化庭院”,2008年創辦文化衚同和文化書屋,先後迎接過上千名學生、家長前來參觀學習,深受歡迎和好評。老兩口居住面積僅60平方米,仍將18平方米的南屋騰出,辦起了社區道德書屋。書屋創辦6年,有4000多冊圖書,免費借閱。家庭成員非常支持,兒子和女兒也常常利用節假日時間幫助父親蒐集宣傳材料,校對文字、拍照、印刷等。

  

王克華家庭

  王克華家庭,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西營鎮下羅伽村,家庭成員11人。王克華是下羅伽小學的民辦老師。20多年前,她得知班上一對小兄妹的家庭發生悲劇,在丈夫李京福和兒子李明瑞的支持下收養了這兩個孩子。她白天教書,晚上做家務,週末幹農活,幾次因勞累過度昏倒在課堂上。王克華愛崗敬業,曾在全國小學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論文比賽中榮獲三等獎。如今,24年過去,3個孩子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王克華夫婦常説:能組成這個家就是緣分,看到孩子們能有今天,心裏很欣慰。

  

溫洪福家庭

  溫洪福家庭,山東省招遠市河東路金泉世家小區,家庭成員10余人。溫洪福現為山東省招遠市溫泉街道橫掌溫家村黨總支書記。身為長兄的他,言傳身教、以身示範,“孝道為先,家和為貴,遵紀守法,睦鄰節讓,自強修仁”是他創立的溫家家風。他和妻子王秋華十多年如一日照顧著癱瘓在床的二弟的一家人,悉心呵護95歲高齡的母親。在村黨總支書記崗位上,他帶領全村人把曾經的窮山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集體資産達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樓房。

  

張淑貞家庭

  張淑貞家庭,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家庭成員5人。張淑貞是百歲沂蒙紅嫂,是沂蒙母親王換于的兒媳,又是沂蒙新紅嫂于愛梅的母親。抗日戰爭時期,她和婆婆王換于一起創辦戰時託兒所,擔任兩個村的婦救會長,負責13個村的抗日宣傳和發展黨員工作,發動組織群眾支援前線。于愛梅倡導成立“沂蒙紅嫂協會”,組織姐妹們到部隊擁軍,看望老英模、老紅嫂,給子弟兵送去擁軍鞋墊5000多雙,義務擔任山東省黨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學點講解員,為前來學習的各地黨員幹部群眾作報告1000多場。

  

朱彥夫家庭

  朱彥夫家庭,山東省沂源縣西裏鎮張家泉村,家庭成員7人。朱彥夫是一位特等傷殘軍人,他挑戰人生極限的故事廣為人知。妻子陳希永被他稱作身邊的“紅嫂”,夫妻整整相守55年。陳希永包攬一切家務,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2010年,操勞一生的她因病去世。朱彥夫一家被村裏人稱為菩薩心腸,10歲的小姑娘蔡淑英先天性心臟病發作,不省人事,剛好縣裏來車接朱彥夫作報告,他揣上自己的傷殘金,先把孩子送到了醫院。朱彥夫曾獲得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記者 劉冰冰)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