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深改:不試怎知改不了

2017-01-01 10:54:07|來源:央視網|編輯:王濤

  《深讀深改》今天來看第二集:不試怎知改不了。咱們老百姓要買輛車的話,都會先去試駕一下。重大改革的推行也一樣,要先在局部測試,邊試邊改,量體裁衣,看看百姓滿意不滿意,效果到底好不好。調試好了之後,才會全面鋪開。這種從試點推廣到全國的改革路徑,就是深改的方法論。

  深改的意思,是説改革開放30年來,好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深水區”,都是“硬骨頭”。既然是硬骨頭,就需要好牙口。用最硬的牙,去試著啃骨頭,啃完了,也就知道骨頭怎樣才能攻破。這個過程,就叫改革試點。試點的價值,就在於不怕出錯,等改好了,辦法摸準了,再推廣出去。一句話:別管多麼難,不試試怎知改不了?

  今天的中國,最大的民生痛點是什麼?大數據告訴我們,看病難、看病貴首當其衝。這是地道的硬骨頭,不是光靠勇氣就能啃動的,得有一攬子科學穩妥的方案。這種方案不是拍腦袋能搞出來的,得找地方試點。

  醫改不到位,醫患矛盾就搞不定。醫患關係緊張,一方面是因為以藥養醫,醫生開大處方、搞過度檢查;另一方面是因為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大醫院扎堆,基層醫院缺少好醫生。那麼出路是什麼?一句話:恢復公立醫院公益性。三明醫改,就是要用一套組合拳,實現這個終極目標。

  “三明醫改”的突破口選擇了最難的一塊“硬骨頭”——醫藥流通領域。過去一種藥賣出去,藥廠賣個出廠價,賺的很少;醫藥代表把藥擠進醫院要加價,不報銷就病人背著,報銷的話,就社保背著。三明市試點的做法是: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價格虛高別指望賣出去。同時,嚴控大處方、大檢查。此外還加了一個雙保險,就是藥品從生産企業到醫院的所有過程中只允許開兩次增值稅發票,加價的話搞不到發票,走不了賬。

  醫改三年以來,這套辦法為三明節省了大約18億元藥費。老百姓省了錢,社保基金也扭虧為盈,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不能以藥養醫,那麼拿什麼來養醫?過去不合理的財路斷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在哪?道,就是讓醫術醫德值錢,讓優秀醫生有高薪、有尊嚴、能實現一個白衣天使的職業價值。三明對22家公立醫院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與崗位工作量、醫德醫風、社會評議掛鉤,不與藥品、檢查、耗材等收入掛鉤,這在全國是第一家。

  改革的效果,是很多醫生的收入翻了一番,醫生對病人更耐心、更用心、更精心。

  醫院最賺錢、最核心、最寶貴的資源,不再是儀器,而是技藝超群、愛崗敬業的醫生。

  讓群眾看得起病,讓群眾看得好病,除了降藥價,還得有兜底的辦法,那就是社保必須保障有力。

  改革前,三明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由人社和衛生計生部門分別經辦,管理成本高、資金使用效率低。改革後,三明將26家經辦機構整合,實現“三保合一”。

  醫保基金有限,不能搞大水漫灌。提高效率,就是要把有限的資源,精準地投放到最急需的地方和最急需的人。三明推出了第三次精準補償。罹患大病的患者,在基礎醫療保險和大病補充補償的基礎上,還可以獲得針對他們設計的第三次精準補償。三次補償下來,個人的負擔基本能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左右。這樣一張網,基本把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了。

  三明試點的“三醫聯動”,藥價降下來了,醫務工作者收入漲了,醫保基金結余更多了,最後結果自然是患者的負擔減輕了。

  除了三明,全國約200個城市都在根據自身情況,尋找著破解醫改難題的方法。流動人口多的京津冀,就在異地就醫這一問題上進行著積極探索,是目前跨省異地就醫結算改革的排頭兵。還有分級診療、公立醫院“去行政化”等改革,也都在全國遍地開花。

  每一個地方的試點成效,受益的不僅僅是當地的民眾,還將為下一步全國醫改提供可行樣本,這就是改革試點路線圖。

  除了醫改,北京、山西、浙江,在試點監察體制改革;廣東、吉林、湖北、海南、青海等省,試點司法體制改革;中國中車的車間,承接了首個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任務;上海自貿區,也一直在為全國自貿區建設源源不斷地輸出著成功範例。

  通過開展試點,既為大範圍改革實踐投石問路,也給局部先行先試辟出空間,是改革的一條寶貴經驗。一個個試點就像是一枚枚棋子,先獨自發力,再連成棋局,盤活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央佈局和基層實踐,正是改革不斷深入的兩大動力源,推動著改革趟過“深水區”,啃掉“硬骨頭”。最終造福的,是生活在這片國土上的每一個人。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