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用好精準政策做好現代“愚公” 走出強村富民新路

2017-01-05 10:54:55|來源:中國江蘇網|編輯:韓宇辰

  從村級收入連續三年零增長、入不敷出的“鍋底村”到村級收入2016年有望翻番至330萬元,摘掉區薄弱村帽子,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富潤社區僅花了4年。

  “資源缺、資金少是薄弱村普遍面臨的困難,用好政府精準扶貧政策,以愚公移山精神去幹,就能實現強村富民。”市委農辦人士説。

  靠“等靠要”,永遠發展不起來

  富潤社區是佔地近20萬平米、住房2922套的安置小區,前身是孟村村。2011年11月,謝玉平到孟村村任村委書記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村委賬上僅700元,年底村委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沒著落,還欠著大筆外債。他立即多方奔走,向上爭取資金給村委工作人員發完工資。

  隨後,謝玉平就如何發展産業項目向村委班子徵求意見。有人表示“不出亂子就行,村裏資源不足,也沒錢辦事,簡單點做做吧”。謝玉平立即説:“村級財力不提升,就談不上民生福祉,不為民謀福,當什麼村幹部?事情再難,像愚公移山一樣盯準了一點點做,總會克服的。”

  “等、靠、要,薄弱村永遠發展不起來。”我市在2013年開始的薄弱村扶持活動中再三向村、涉農社區灌輸“自強”觀念。幫扶單位除了給予資金補助,還幫村、涉農社區爭取項目,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在此引導下,謝玉平帶著社居委幹部多方尋找生財項目。2013年,他們憑著愚公精神,和168畝集體所有的工業用地上的37家企業一家家談,使每畝廠房租金提高了2000元,社區收入就由此提高了30多萬元。至去年,該社區財力已由2010年至2012年每年168萬元增至290萬元。

  精準扶貧,“愚公”多了金點子

  經過10餘年城鎮化發展,村、涉農社區可用資源日漸減少。“抓住經濟變化節奏,用創新的眼光看待,用靈活的辦法對待,就會有新機。”市委農辦人士説。今年我市全面推行“一事一議”、“一村一策”等精準扶貧新機制,推動富潤等一批村、涉農社區加快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了解到社區原有廠房用地約80畝被佔用後還沒落實相關補償,結對幫扶的濱湖區國土局等單位人士和謝玉平一起走訪企業,並支招:鎮工業園區已定型,利用80畝新建廠房不太現實,但一些企業有産能擴容需求,可鼓勵企業利用零散地塊建廠房,社區收取土地租金。改建到位後,該社區可因此增加年收入80萬元。

  最近謝玉平三天兩頭都要到社區旁的空地和工業園區看看。140畝的工業用地上都是陳舊的老廠房,他正抓緊時間和相關企業洽談廠房改造事宜。社區旁的綠化帶是規劃用地,卻一直未建設。他打算以租金抵建設費的方式儘快建成社區配套用房。他告訴記者,這都是社區在市委農辦等幫扶單位推動下確立了“抓産業項目脫貧”思路後開展的,“沒資源、想辦法找,沒資金、想辦法以租抵建,總會解決”。項目全部建成後社區財力可突破600萬元,成為富裕村。

  近年來,我市通過“千名領導幹部聯千村(社區、企業)、萬名機關幹部進家”等活動對薄弱村加強幫扶。2013-2015年,僅市級機關單位就累計進村862次,支持薄弱村資金、物品5000多萬元,提出建議數百條。

  村強才能民安,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富潤社居委在民生工程建設方面從不含糊。社居委樓組長王岳明説,像晾曬架曾經有人建議用自來水管,社居委和居民代表商議後認為這樣的管子兩三年就會生銹,不好,遂多花了10萬元建成了鋼架式晾曬架。社區剛成立時樓道內滿是通下水道、修空調等小廣告,社居委了解到此類服務需求較多後,責令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相關服務並加以補貼。到前年,社區樓道裏再也見不到小廣告了。

  “村強才能民安,才能讓百姓增強獲得感,社區才能和諧,我們才有更多精力投入經濟發展。”社居委主任蔣曉東説。三年來該社區已在諸多民生工程上投入60多萬元,居民投訴由之前的三天兩頭就發生轉為一年難得遇到一二起。與之相對應的是,謝玉平、蔣曉東等人的辦公室裏,空調、會客椅等都是用了十幾年甚至20多年的。除了上級要求必須增設的服務大廳,五年來社居委沒有增添一樣硬體設施。

  聚焦富民,要深層次開展精準扶貧。市委農辦人士表示,今年起我市將對155個村級穩定性收入在20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進行幫扶,由以前的點對點幫扶向借助鎮(街道)、區平臺,推動薄弱村與強村、薄弱村與薄弱村“抱團發展”方向轉變,著力提高村集體資源開發收入和服務經營收入。今後五年,我市將爭取每村每年組織實施1個以上産業發展項目,並進一步提高農村資金、資産使用效率,增強薄弱村內生發展動力,力爭至2020年薄弱村穩定性收入達到200萬元。(記者 朱雪霞)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用好精準政策做好現代“愚公” 走出強村富民新路)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