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內>>正文

【網絡媒體走轉改】不忘初心 用20年守護紅色遺産的老黨員

2017-02-08 10:56:5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聶崢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徐藝源):2017年1月27日,大年三十晚上,68歲的郭明利沒有在家過年,而是出門上班了。夜幕下,一座宏偉的建築矗立在邢臺漿水鎮前南峪村,這裡就是他的工作地點——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邢臺抗大紀念館)。

  20年沒睡過自家床的看門人

  一張書桌,一個單人床,一台電暖氣,這個簡單而溫暖的房間就是抗大紀念館的門房,也是郭明利值夜班的房間。1948年出生的郭明利是前南峪村人,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值班室看書,他説:“我每天晚上來了就看書看報學習”。

  大年三十晚上,郭明利老人在值班室看書。攝影:徐藝源

  值班室的書桌上都是與抗大有關的書籍。攝影:徐藝源

  郭明利1969年參軍,1974年復員後回到家鄉當過工人、幹過農活。提到參軍經歷,他驕傲地説,自己在入伍第二年就入了黨,現在是有將近50年黨齡的老黨員。

  邢臺抗大紀念館新館于1999年建成後,郭明利從施工人員那裏拿到了鑰匙,從此成為了這裡的守護者。“最開始白天在這裡上班,晚上也在這裡值班。大約幹了四五年,紀念館逐步走上正軌,越來越多的工作人員進館工作,我才開始專門值夜班。”

  在將近20多年的時間裏,他每個夜晚都在紀念館值班,沒有看過春晚,沒有睡過自家的床。記者問他,你不想和家人一起過年嗎,他回答説:“我們都是毛澤東時代教育出來的人,我很習慣這樣的生活。”

  革命精神在紅色熱土上延續

  邢臺縣前南峪一帶,是真正的紅色熱土。1939年,從陜西延安撤出的五千抗大師生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於在1940年11月到達邢臺縣漿水鎮。抗大師生到達漿水鎮後,校部駐前南峪,政治部駐漿水,供給處駐河東村,衛生處駐安莊,醫院駐桃村坪。學員隊分散在附近幾十個村莊駐防。學校由副校長滕代遠、教育長何長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主持日常工作。

抗日軍政大學舊址。攝影:徐藝源

  1943年1月,根據黨中央指示,抗大離開漿水,重返陜甘寧邊區。但抗大學員與當地群眾軍擁民,民擁軍,寫下了一串串動人的佳話,也為老區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抗大精神。

  前南峪村村民趙阿姨説,自己母親的親生父母就是抗大學員。但當年隨抗大離開時,擔心路途艱辛,便把孩子寄養在了老鄉家裏。後來他們不幸犧牲,孩子留在當地生活了一輩子。

  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老人們都能説上一段抗大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份對革命年代的敬意。

郭明利老人家裏升起了五星紅旗。攝影:徐藝源

  大年初一,記者拜訪郭明利老人的家裏時,看到小院升起了五星紅旗。他説:“這是人家打下的天下,我們要記得。”這句話,樸實而動人。

  不忘抗大精神,埋頭髮展經濟

  前南峪黨委書記郭天林介紹説,為了弘揚抗大精神,老書記郭成志1988年提出在村裏建了一個小紀念館,那時只有5間房。後來逐步規劃,使用村辦企業利潤等資金,並且獲取了省、市、縣三級政府的支持,于1999年建成了現在的新館。

  新館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2014年又擴建2800平方米,安裝了監控系統。現在,這裡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現在的抗大紀念館

  昔日的革命聖地前南峪村也成為擁有國家4A級景區、上市公司的富裕村。村民統一住進集體補助50%的二層別墅樓,享受多項福利和分紅,是當地發展最成功的村莊。

  在太行山區一隅,宏偉的紀念館與前南峪村生態經濟溝遙相呼應。一個代表著過去,一個代表著現在,不忘往昔崢嶸,方得未來繁榮。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