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傑:“一帶一路”助力非洲 萊索托有個“中國牛人”

2017-02-22 17:56:16|來源:央視網|編輯:楊玉國

劉傑:“一帶一路”助力非洲 萊索托有個“中國牛人”

中國水電八局劉傑與萊索托當地員工安裝自製“破管機”。王濟林攝影(圖片來源:中國網)

  央視網消息:劉傑不屬牛,但在麥特隆工地,每個人都説他非常“牛”。

  2015年5月,《萊索托時報》發佈紅色預警:由於嚴重乾旱,全國進入缺水緊急狀況。正值全民喊渴時刻,中國水電八局承建的麥特隆水壩提閘放水,積蓄了一年的一泓清泉,緩緩流向首都馬塞盧及周邊5座城市的千家萬戶,給萊索托人民帶來陣陣清涼。

  打通供水“最後一公里”的人,是來自水電八局的劉傑。正是靠著劉傑發明並獲國家專利的“大口徑鋼管焊接快速定位裝置”,輸水管道安裝才得以提高工效上十倍,終於搶在紅色預警的前面實現了供水。

  “一帶一路”拓荒牛

  麥特隆供水工程,是中國水電八局進軍南部非洲的第一個項目,也可以説是中國“一帶一路”南非區域的拓荒工程。由於項目合同只有近億美元,項目部只配備了劉傑一名從事金屬結構制安的人。

  萊索托是完全被南非領土環繞的國中國,商業並不發達,許多設備物資需要到南非才能採購,這就給麥特隆工程建設帶來一定的困擾。麥特隆項目部的金結車間,也是簡陋得只有一台車床、一台鑽機和幾個千斤頂而已。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劉傑只利用這些簡單的設備,便演繹出一個個“牛人”故事。

  一次,麥特隆大壩施工需要安裝一台TC7052型塔機,但當地只找到一台50噸和一台25噸的汽車吊,安裝的提升高度差了2.5米。劉傑帶領著員工將塔機行走部分和塔身基節安裝完成後,通過填墊3米高的渣土,就這樣完成了塔機安裝。然而,這種來自中國工匠祖師爺魯班的技巧,卻讓承擔項目監理的歐美工程師不以為然,直到後來劉傑的一樁樁奇思妙想,才最終將他們折服。

  前面所説的輸水鋼管安裝,原準備分包給報價70萬美元的當地一家安裝公司,但該公司卻無法保證工期。最終,還是劉傑站了出來。他帶領著幾個當地員工,只用了一個星期就完成了鋼管安裝。為提高安裝工效,劉傑設計製作的“大口徑鋼管焊接快速定位裝置”,不但為實現供水立下了汗馬功勞,也贏得了歐美工程師的交口稱讚。

  劉傑出類拔萃的動手能力讓項目領導喜出望外,常常把一些不可能的任務也交給了劉傑。麥特隆項目原計劃從南非購買25噸啟閉機用於大壩下閘蓄水,考慮啟閉機只用一次非常不經濟,項目領導便讓劉傑去想辦法。

  接受任務的劉傑還真不含糊,他利用項目部一台3噸牽引力的捲揚機,通過加工改造非常複雜的滑輪組,僅僅增加了一些鋼絲繩的用量,最後就滿足了25噸啟閉機的下閘要求,滴水不漏地完成了導流洞的閘門封堵。

  麥特隆項目附近沒有像樣的樹和竹子,項目部決定用PVC管來替代開挖爆破中用於捆綁控制炸藥尺寸的竹片,但人工破管進度根本趕不上高峰期開挖的需求。這時,劉傑又發明製作了一台PVC管自動破片機,將原由人工破管的功效提高了近20倍,立馬解決了塑膠管片供不應求的問題。

  像這樣解決實際問題的發明,劉傑在萊索托做了20多項。麥特隆項目經理劉細軍説:項目上就沒有劉傑解決不了的難題;如果讓他造飛船,我相信那一定也飛得起來。

  2015年底,美國工程管理協會毫不吝嗇地將當年“優秀基礎設施獎”和“優秀國際項目獎”頒發給了麥特隆工程。而萊索托王國首相帕卡利塔•莫西西利則在供水慶典儀式上,高度讚賞中國水電做出的卓越貢獻。劉傑,自然是首相稱讚的“中國牛人”之一。

  奇思妙想“技術牛”

  説起劉傑,水電八局常德機械廠的老職工印象很深:這孩子很有天份,12歲就能把鐘錶、自行車之類的全拆散了再裝好。劉傑18歲時參加湖南常德市鉗工技術比武並獲得第二名,完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單位去上班,但最後還是按照父親的意願頂職進了水電八局,因為八局是國企,父親已在八局幹了30年。

  工作之餘,劉傑喜歡瞎琢磨。看到大家控制不好洗衣粉用量,他就發明製作了“粉狀物定量供給盒”。冬天到醫院打點滴,他又發明瞭“秋冬季輸液加熱保溫器”。早晨跑步鍛鍊時,他又構思出了“自動計步器”。要知道,這些可都是手機還只有通話功能年代的發明,這些發明後來都成功申請到國家實用技術發明專利。

  自那時起,劉傑一直保留著這種愛琢磨的好習慣,並將之帶到了非洲南部。

  萊索托缺水,屬典型的山地國家,沒有機械製造業,所需設備均從南非進口。麥特隆大壩蓄水後,因實施應急營救的需要,項目部採購了一艘橡皮艇。然而,因河道淺水區都是亂石,沒用兩次橡皮艇就被磨破了。

  只有金屬材質的艇才安全可靠,而找遍萊索托市場,居然空手而歸。怎麼辦?雖然從沒有接觸過造船,但劉傑還是悄然開始打造麥特隆湖的第一船。

  劉傑將自己關在房間裏冥思苦想,用了整整四個晚上才完成外形設計。他反復求證容量核算與CAD製圖,先用廢紙板按縮小比例練習下料,最後完成製作工藝編排等複雜程式。

  造船最難的一步,是曲面船身製作。由於車間設備簡陋,劉傑為了將0.6釐米厚的鐵板彎成船身形狀,他在鐵板每個曲度的兩端焊上拉環,再用鐵鏈拉住兩個拉環,然後通過加溫、加熱,慢慢縮短並拉緊鐵鏈,使鐵板按照設計的曲度慢慢彎成船身形狀。經過兩個多星期的取材、放樣、焊接、校正、打磨、安裝、上漆等工序,再配上一台螺旋槳發動機,一艘最大載重量2噸的快艇誕生了。

  麥特隆水壩原設計為開敞式滾水壩,壩頂無交通功能。見到兩岸村民要繞道幾公里方能到達對岸,水電八局向項目業主提出了增橋方案。經承擔設計的南非公司多次討論,最終拿出了預製梁過橋方案,並要求項目部4個月內完成預製梁鋪設。

  這時,劉傑的智慧又一次派上了用場,他利用項目部二十幾噸閒置鋼材,採用杠桿原理設計製作了簡易架橋機,僅用了12天就完成了壩頂橋預製梁的架設,為麥特隆兩岸村民連接起了幸福橋。為此,中國水電八局將這臺簡易架橋機命名為“劉傑架橋機”,並正式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劉傑創新工作室”。

  甘於奉獻“孺子牛”

  劉傑不但自己喜歡動腦筋,也希望自己的徒弟出類拔萃。在萊索托時,他帶的十幾個非洲徒弟成了他的好幫手,在架橋機和輸水管安裝上都出了不少力。如今,這些徒弟已成了當地公司爭相聘請的高級技工。

  説起劉傑帶徒弟,原水電八局常德機械廠的李建林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那是2007年時,常德廠正著力開發“移動式混凝土布料機”等新産品,同時也在為湖南淩津灘水電站生産當時全國最大尺寸的定輪閘門。劉傑時任冷作班大班長,手下2個班組正是完成這些任務的骨幹力量。當年4月,填補國內空白的布料機通過技術鑒定,開始批量生産;同時,定輪閘門製作技術也獲得了水電八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劉傑所帶領的班組受到了表彰。

  然而,正值如魚得水之際,劉傑卻揭了廠食堂的招賢榜,一時令大家疑惑不解。原來,食堂老師傅因故請假,綜合辦主任李建林臨時頂上擔任大廚,誰知道一個月後老師傅申請內退,不再幹這又苦又累的食堂活。於是,綜合辦一張招賢榜便貼上了廠裏的公告欄。

  看著幾天沒人揭榜,劉傑居然動開了心思,他和老婆一商量,決定兩口子承包這個食堂。劉傑走後,他的徒弟鄧輝當上冷作班副班長,這時大家才明白:劉傑是在給自己徒弟騰出發展空間呀!如今,鄧輝早已擔任水電八局青島至連雲港高速鐵路項目部的機電部副主任,劉傑的其它徒弟,也成了各自項目的骨幹。

  回憶起這段往事,鄧輝對師傅仍是心存感激。但誰也沒料到,幹上食堂的劉傑卻給大家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劉傑原本喜歡下廚,更喜歡在傳統萊品基礎上自己做些改進,就連高溫天送到車問解暑的綠豆粥,他都琢磨出一整套“程式”來。他在將冷開水凍成冰塊的同時,把綠豆也熬成較幹的粥,臨到送車間前,再將冰塊加入攪拌,這樣的綠豆粥送到車間時剛好溫度適合、清涼爽口,員工們特別歡迎。

  劉傑用匠心操持的食堂,自然贏得了員工的心。按照慣例,廠裏夥委會每月開展食堂測評,劉傑每次都得到90%以上的滿意度,這成了至今無人超越的記錄。

  2015年,劉傑獲得了湖南者技術能手稱號,同時也被評為水電八局標兵。在給劉傑頒獎時,水電八局工會主席肖華民稱讚劉傑:體現了“精品、創新和責任”三種意識,也體現了“擔當、傳承和奉獻”的三種精神。

  (稿件素材由全國總工會新聞中心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