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大發渠”的新征程(圖)

2017-04-19 13:21:0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當地農村風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洹星、李俊):在中國西部貴州遵義的深山裏,“大發渠”遠近聞名。20多年來,這條開鑿在絕壁上萬米水渠灌溉著昔日乾渴的土地,也滋養著沿線村民。如今,這條歷時36年修成的水渠,再次承載著當地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踏上了新的征程。

  每天,家住在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的唐恩舉最高興的事,就是照顧家裏的牛。對於這位在大山裏土生土長的普實農民來説,牛是改變一家人生活的希望。他説:“我喂了十來頭牛,慢慢規模還要擴大、修圈。” 現在,養牛每年可以為唐恩舉帶來七八萬人民幣的收入,而在二十多年前,他們全家一年的收入還不到三千塊,改變的關鍵是因為有了水。唐恩舉説:“以前喂牛喂得少,沒有水吃。‘大發渠’修好了之後,人、牛都有水吃。”

種植油菜花的當地農戶。

  水來自於10公里之外的山裏,而將水引到團結村全靠在懸崖上鑿出的“大發渠”。這條被老百姓用修渠帶頭人黃大發的名字命名的水渠,不僅給嚴重缺水的團結村帶來了水,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改變命運的希望。從23到59歲,黃大發將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都用在修渠上,這一切的初衷只是為了讓村民能吃上白米飯。   

  唐恩舉説:“以前沒修水之前我們兩個村242畝半田(約16公頃)只收六萬斤稻穀,這個水一過來以後當年我們的田全部灌溉。”

  有了水,作為團結村負責人的黃大發又帶領村民將坡地改梯田,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了50公頃,産量也從每年3萬公斤猛增到40萬公斤。村民們終於吃上了白米飯。

  有了水就有了希望,村民們依靠“大發渠”引來的水,搞起了特色種植和養殖。像唐恩舉一樣,如今,團結村家家戶戶都搞起了養殖業,有的養豬、有的養羊或者養牛。近幾年,團結村又修整出40多公頃土地來種植柚子。村民徐國樹承包了其中的0.8公頃土地,他覺得種柚子是個不錯的出路。

當地村民的安置房。

  徐國樹説:“之前直接不敢想,種柚子、養羊、養牛都不敢想,因為沒水。現在650畝全部是種植基地,老百姓種苗不出錢,管理由政府補貼。”

  由於有水和當地政府優惠政策雙重保障,徐國樹自己估計,種柚子一年可以為他帶來10萬人民幣的收入。

  如今,“大發渠”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多人想親眼來看看這個當代“奇跡”,當地也正在準備開發鄉村旅遊。團結村,這個原本默默無聞,深藏大山的中國普通村莊,正在因為當年的堅持和艱辛付出而不斷獲得回報。年輕的“大發渠”也在新的時代,開啟了新的征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