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守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雄安新區踏訪記

2017-04-21 14:12:17|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雄安4月20日電 題:守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雄安新區踏訪記

  新華社記者

  雄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這裡鐫刻著鮮明的紅色印記,孕育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傳承了久遠的歷史文脈。

  千年大計落子雄安,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匯,傳統與創新在這裡融合。雄安新區將帶著“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使命,開啟新的文明創建之旅。

  紅色文化傳統歷久彌新

  春日的陽光照耀在白洋淀的水面,波光瀲艷。水邊孩童打鬧嬉戲,遊船不時劃過,留下道道漣漪。而70多年前,這裡曾是水上游擊戰的戰場。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前館長周潤彪説,1939年,日寇攻陷新安(今安新)縣城,開始掃蕩白洋淀。

  “到了秋天,雁翎隊成立,初建時有漁獵戶22人,每人自帶火槍和小船。他們對火槍的性能非常熟悉,為了防止火藥受潮,大家在火眼和槍口插堵上雁翎。”周潤彪説。

  雁翎隊後來發展到近200名隊員。他們在極艱苦的環境下,打日寇、鋤漢奸、端崗樓、拿據點,先後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70多次戰鬥,殲滅、俘虜日偽軍數百人。

  “置生死於度外、不怕犧牲,為了保衛家園奮起抗爭,以雁翎隊為代表的紅色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周潤彪説。

  安新縣趙北口鎮趙莊子村附近的津保航道是雁翎隊伏擊日寇的主戰場,村史館裏存放著抗戰時使用的槍支等老物件兒。76歲的趙雁林説:“這裡的人們有豪俠之氣,戰爭年代,很多老百姓自發保護幹部、保護子弟兵。”

  革命故事到處流傳。66歲的王木頭一輩子都在講述白洋淀畔的紅色故事,他的岳父趙波是抗戰電影《小兵張嘎》的原型。作為白洋淀抗戰紀念館的講解員,18年來,王木頭劃船行進約3萬公里的水路,聽他講解的遊客超過了200萬人次。

  “我跟岳父一起生活了35年。老人在晚年低調、樸素,但他的事跡卻不普通。當時,他年紀小,點子多、膽量大、戰功卓著,在戰火的歷練中迅速成長。”他説。

  “很多人不知道安新在哪兒,但人們都知道白洋淀、知道小兵張嘎。革命前輩的事跡永遠不會磨滅,他們的精神在新區建設中會得到傳承弘揚,激勵我們為美好生活而奮鬥。”他説。

  滄桑古韻源遠流長

  上溯千年,白洋淀流域曾是“燕南趙北”“宋遼對峙”的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在此地築起防禦工事,遙遙相對。宋遼對峙時期,這裡既硝煙瀰漫,又是邊境貿易“榷場”最早的發源地。

  “大家常説‘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可是有歷史依據的。”對當地文化頗有研究的雄縣退休幹部郭賀明説,相傳,荊軻刺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悲歌,就是從這裡傳出。

  有一種主流的史學觀點認為,今日白洋淀河湖港汊、河道交錯的格局,最早形成于北宋時期。

  “古代以水護邦,現代以水興城,未來水城共融。”郭賀明以簡約的話語,概括了白洋淀的變化脈絡。

  約一千多年前,白洋淀常因水而困,水大時氾濫,無法耕種,水小時不利於防邊。有官員上書朝廷建議屯田戍邊,遏制遼國騎兵。郭賀明説,官員為秘密勘察水勢,組織了“蓼花遊”,以賞花為名,暗測地形,築建塘泊防線。

  後來,歷經治理,白洋淀裏淀泊與河道相接,深處可以行船,淺處可以種稻、栽葦,形成稼禾四野之勢。

  三個縣境內有眾多文化遺存,如新石器時代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遺址、古戰道等。周潤彪説,雄縣、安新、容城三縣有獨特久遠的建置史,如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雄安新區。

  “在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中,要保存歷史記憶、延續文化脈絡,讓傳統文化繼續在新區的建設中得到傳承,內涵得到不斷豐富。”他説。

  淳樸鄉風薪火相傳

  從容城通往安新的白洋淀大道上,有一座三賢文化廣場。當地人引以為豪的“三賢”——元初知名學者劉因、明朝名臣楊繼盛、清初大儒孫奇逢,是當地崇尚忠義淳樸鄉風的標誌。

  “當年,楊繼盛以國家利益為重,冒死揭發奸臣嚴嵩,後被打入監獄,哪怕家破人亡,也寧死不屈。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義無反顧,數百年來為容城人傳頌和敬仰。”容城縣誌主編曹宏宇説,“三賢”的事跡滋養了一代代容城人。

  忠義、善良、豪爽,歷史延續下來的淳樸鄉風,將在新區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白洋淀王家寨村望月島上,67歲的陳茂拴跟老伴兒經營一家民宿,“五一”旅遊旺季來臨之前,家裏人忙著用木船運來啤酒、可樂和零食。“這些年我受益於黨的政策,生活越來越好。”老人説。一年下來,老兩口經營的民宿能有30多萬元收入。

  “未來白洋淀要清污、疏浚,如果需要我們搬遷的話,我是老黨員,我第一個搬,為了國家大事義不容辭。”陳茂拴説。

  安新縣三台鎮聚集了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製鞋企業。新莊窠村黨支部書記馬雙武説,為了新區的發展,很多企業必須淘汰舊設備、提升産業水準。“我兒子也經營了個鞋廠,雇了六七十個人,在當地規模算小的,不知道能不能留下來,但是家裏人商量,不管怎樣都要服從大局,服從新區建設,舍小家、為大家。”

  記者採訪所及,當地幹部群眾都表達了服從大局、積極支持新區建設的心願。雖然舊家難捨,但鄉親們認為,作為雄安人,不能固守一己之利,讓搬就搬,相信政府會安排好自己的生産生活。

  “新區建設不僅會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也會帶動一場社會風氣的變革,未來新區應該保持現代性、開放性,但同時要避免泥沙俱下,要讓新區成為一座道德之城、文明之城、創新示範之城。”郭賀明説。(記者婁琛、熊爭艷、任麗穎、陳煒偉、王民)

  (原標題: 守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雄安新區踏訪記)

標簽:雄安新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