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鐵畫工匠葉合:以鐵為墨 千錘百煉乃成形

2017-04-27 15:16:03|來源:央廣網|編輯:谷士欣

  央廣網蕪湖4月26日消息(記者王晶)在安徽小城蕪湖,提到鐵畫,57歲的工藝大師葉合,是必定繞不過去的“巧匠”,他外形儒雅,戴著眼鏡,穿著飄逸。但從事的職業,卻是一個每天敲敲打打、幹粗活的行當。

  21歲開始學習鐵畫的葉合,幹這行已有三十幾年。但他打了一輩子鐵,手上卻沒有老繭,這也得益於他“巧”勁兒。

  昨日,當記者踏進葉合的鐵畫藝術創作室時,他正在鍛制鐵畫,火花四濺。工作室內的擺設很別致,古樸的座椅、各式的雕塑鐵畫。在他背後的墻上,還挂著自己的一幅作品,上面的“鐵字”這樣寫道: 提筆文霸江山,潑墨暈染三千,揮錘舞弄天下......

  

  鐵畫大師葉合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2014年,葉合被評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1993年,由他主持開發的新産品“蕪湖金畫”,作為國禮由李鵬總理贈送給國際奧會考察團成員.......曾經獲譽無數,但在工藝流水線作業的今天,葉合卻堅持每年只出10幅畫作。他説,傳承不是簡單重復,而要不斷創新製造。

  千錘百煉的鐵畫 只為傳承的工匠

  葉合的身上有很多標簽,游泳健將、跳國標舞的高手,但識別度最高的還是工藝美術的鐵畫大師。

  鐵畫,是蕪湖的特産,其製作繁瑣、精細,需把鐵板敲出大致的形狀,再精雕細琢,一錘一錘地把鐵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修飾物。然而,這還只是工序的開始。

  “小鳥的每片羽毛都要經過反復鐫刻、敲打上百次,紋理要自然,才能出現栩栩如生的逼真效果。”葉合製作出的鐵畫,總是帶著“吉祥”的寓意。其中。他的彩色鐵畫“一路連科”,曾獲得安徽省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上面兩隻白鶴並肩齊飛,搭配著荷花與荷葉,如油墨畫一般,上色的蕪湖鐵畫是葉合對傳統鐵畫的創新。

  

  燒鐵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其實,如今被蕪湖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幅鐵畫,其製作並不簡單,就連紋理上的不同弧形也要打磨出來,葉合説,這還要考慮到小鳥羽毛的疏密程度。

  但做鐵畫更重要的是,要眼、耳到位 。“要會聞燒鐵的純屬度、會聽打鐵的節奏聲。”把鐵畫做出來只是第一步,學會如何用心去做鐵畫,才是一輩子要研究的事兒。

  記者目睹葉合揮錘鍛打,一步步完成鐵畫的製作,發現鐵畫最精細的工序其實是焊接,它的焊接不同於一般焊接,而是需用純銀加上點銅粉,一點一點焊,不能有半點馬虎。

  

  製作鐵畫前需“趁熱”打鐵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千錘百煉乃成形”,能做到如此技藝,需要日積月累。

  祖籍徽州績溪的葉合,1978年進入蕪湖市工藝美術廠。那時18歲高中畢業的葉合,好像與生俱來就有種藝術天賦,從多位鐵畫老藝人身上博採眾長。1997年,因體制等因素致工藝美術廠衰退,葉合毅然辭職下海尋找出路。

  但在蕪湖工藝美術廠時,他便開發了鐵畫“盼盼”,是大熊貓的卡通形象。1990年,由葉合主持開發的第十一屆亞運會吉祥物鐵畫“熊貓盼盼”,成為亞運會指定禮品。

  “當年創業時,除了自己的頭腦以外幾乎沒有任何資本,抱著能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態。”他説。就這樣白手起家,在深圳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用鐵畫傳統的鍛造技術,創作銅鐵等為原料的金屬雕塑和浮雕壁畫。由於手藝是純手工製作,不久便“吸粉”無數,甚至很多外國友人也前往學習、購買收藏。  

  “完成處女作 差點丟了性命”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待廳內,陳設著一幅巨幅鐵畫—迎客松,挺拔偉岸,蒼勁古樸。而在安徽省蕪湖市博物館的大廳入口處,也陳列了一副與其1:1比例的迎客松鐵畫,十分引人注目。上面成千上萬個松針、甚至松毛,都是用鐵錘一根根敲出來並逐個鍛接在一起的。

  這幅畫,創作于2014年,由葉合與其他工匠集體製作完成。從設計、鍛打、點焊、裝裱到完工,耗時一年之久,重達1000余斤。

  葉合説,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葉合鐵畫作品《迎客松》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行內有句話,這樣形容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

  而葉合完成一幅鐵畫,給自己的要求是,每套作品必須設計三套方法,第一套不行,就用第二、三套,雖然一般來説第一套就夠用了。

  1990年,安徽省體育館大型鍛銅浮雕《生命運動交響曲》完成,這可以説是葉合的處女作,寬2.5米,長20米,此時學了8、9年技藝的葉合已經將鐵畫工藝掌握純熟,這幅作品他僅用了兩個月。但當時時間緊、任務重,5月接到任務,7月1日運動會就要開始了,怎麼辦?

  葉合説,那時自己索性連婚都不結了,連夜趕工。

  但最後,畫上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反而還搭了300塊錢。但他不在乎,和記者交談小半天的時間,葉合只要談及製作鐵畫,聊得最多的字眼便是“快活”。“鐵畫是我的修養。”

  現在,葉合帶了100多個徒弟,當然,要想做他的徒弟,吃苦耐來是必備的條件。今年49歲的徒弟陳龍,16歲便開始跟著他學習鐵畫。聊到師傅的鍛銅浮《生命運動交響曲》,他説,師傅因為這幅作品,差點把命整沒了。

  坐在對面的葉合,卻似乎不太在乎鐵畫製作過程中的“苦”,反而覺得這是一種難以言説的樂趣。他,癡迷其中。

  回家鄉編撰鐵畫史 每年只出10幅作品

  10年前,葉合在蕪湖的家門前貼著這樣一幅對聯,上面寫道:“人生非索取、奉獻乃真諦。”但直到現在房子拆遷,已經變了顏色的對聯才被他撕掉。

  “傳承並不是重復製造,而是創新製造。只有技藝好,才能創造新的工具,這樣你的傳承和創新確實就沒問題了。”鐵畫是他的修養,也是他對蕪湖的鄉愁。作為蕪湖人,2011年葉合又回到了家鄉蕪湖,想幫助鐵畫人尋找一條創新之路。      

  如今, 錘子、剪子,爐子上能打出工具的人並不多。”葉合回憶説,有一次在日本參加傳統技藝交流活動,當日方專家問到:誰會自己製造工具?

  葉合一個人舉起了手。日方專家這樣回復。“那你搞傳承沒問題了。”

  

  葉合説,心靜才能出好作品。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如今,他在家鄉蕪湖,成立了尚美·蕪湖鐵畫藝術研究院和葉合藝術工作室。目前,正積極地與安徽工程大學合作,培養新生代學院派的鐵畫藝術接班人,親自帶了2個美院畢業的大學生,並且著手編撰鐵畫史。

  在葉合看來,“鐵畫必須有市場,有市場才有財富,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這門工藝。”跟了葉合十幾年的徒弟王燕説:“師傅的作品總是恰到好處,做事認真,讓人挑不出毛病。”

  但這一切,除了天賦,更多的是源於葉合身上“工匠精神”。採訪結束,葉合作告訴記者,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會關掉手機,拒絕一切拜年和祝福。用這幾天的時間,翻看鐵畫設計圖,700、800幅畫的設計理念全部印在腦海裏。

  而這些圖,可能就是他下一年的鐵畫作品圖稿。今年57歲的他,曾説自己只有1歲,不為別的,主要是保持童真的創意心態,將這種心態用在自己的鐵畫作品上去。 

標簽:大國工匠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