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解決民生痛點 中國不惜重金科技攻關圍剿霧霾

2017-04-28 20:11:05|來源:中新網|編輯:韓基韜

  中新社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 阮煜琳)4月26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對大氣重污染成因和治理開展集中攻關,以生態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説,霧霾治理不僅事關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更已成為關係人民群眾健康的“當務之急”。

  “今年財政預算已經做完了,那我們就從總理預備費中出這個錢!”李克強説,“我們常説錢要花到刀刃上,這件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最急切盼望解決的事之一,該花多少錢就花多少錢!”

  解決民生痛點 總理今年多次強調“攻關”霧霾難題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開展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的集中攻關,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綜合性大規模觀察和研究,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攻堅,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減輕民眾呼吸之憂。

  今年3月15日,兩會閉幕後,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説,“霧霾問題的確是百姓的痛點”,“我想明確,國家為此將設立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我們治理霧霾更加有效”。

  1月1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指出,進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對霧霾等重大民生關切要組織專家攻關,對成因、成分科學分析判斷,進一步深化治理防治措施,確保民生改善不斷取得新進展。

  對症下藥 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科學性

  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84個城市達標,佔24.9%;優良天數比例78.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2.6%;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47微克,超標34.3%;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82微克,超標17.1%。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機構專家表示,污染物排放是大氣污染形成的內因,這已是國際國內大氣污染成因的一個共識。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大氣污染問題,是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複合污染問題,大氣中多種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濃度水準存在,這一特徵也與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大氣污染顯著不同。

  PM2.5來源複雜,其化學成分既來自於直接排放,也來自於二次轉化。專家認為,要真正實現科學治污、精準治霾,就必須在準確預判氣象條件變化的基礎上,規劃和設計大氣污染防控的方案,包括精細準確的重污染應對措施。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説,隨著環境治理措施深入推進,留下的很多環境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複雜性在增加,解決的難度在加大。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環境保護工作主要目標是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9%,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3%。深入開展重污染天氣形成機理研究,提高應對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加強科學研究 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的系統科技支撐體系

  多位專家提出,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科學研究,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的系統科技支撐體系。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儘快率先啟動京津冀環境綜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氣防治部分,深入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同時,重點研發趨勢預判、精細化防治方案、治理措施成本效益評估等關鍵技術,構建區域空氣品質精準調控的一體化技術體系,建立一個區域大氣複合污染應對的科學支撐平臺,組建一支重污染過程防控和空氣品質保障服務的團隊,形成研判-決策-實施-評估-優化的決策支持體系。加強區域一體化的大氣污染監測網絡,動態污染源清單和空氣品質預測預報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到精準管理新階段。(完)

  原標題:解決民生痛點 中國不惜重金科技攻關圍剿霧霾

標簽:霧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