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守望相助 大美北疆

2017-05-02 10:01:27|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這是烏蘭浩特的成吉思汗廟(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日電 題:守望相助大美北疆——寫在我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70週年之際

  開欄的話:團結奮進七十載,富民強區寫華章。1947年5月1日,在迎接新中國誕生的曙光裏,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起點。

  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自覺把地區和個人的前途命運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高舉民族團結進步旗幟,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守望相助,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令世人矚目,遼闊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踐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典範。

  從今天起,新華社將開闢“北疆亮麗風景線”欄目,陸續播發稿件,全方位展示內蒙古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歷史巨變。

  新華社記者李仁虎、殷耀、任會斌

  北疆5月,大興安嶺南麓的烏蘭浩特春意盎然。綠樹鮮花映襯下,一座青磚灰瓦的二層禮堂格外醒目。這是著名的“五一”會址——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在此宣告成立。

  憶往昔篳路藍縷,看今朝春華秋實。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堅定不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榮、風景壯美,成為祖國北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同心掬得滿庭芳

  內蒙古民族眾多,目前生活著55個民族,2511萬總人口中共有少數民族人口551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約為462萬。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嚴格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權益。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團英説,內蒙古自治區先後成立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和18個民族鄉;制定和頒布草原管理、民族教育、蒙醫藥等大批條例法規,民族法規體系日益完備;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得到充分尊重,城市少數民族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這些舉措有效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夯實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礎。

  內蒙古完善少數民族幹部選拔、培養、任用機制,為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全區有少數民族幹部約6.8萬人,佔幹部總數的33%左右,其中省部級、地廳級、縣處級少數民族幹部分別佔同級幹部的41.67%、33.72%和30%,均大幅高於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長調、呼麥、蒙醫、獸皮製作、篝火節等44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傳承保護;整理出版《蒙古秘史》《格斯爾汗傳》《江格爾》《鄂倫春語釋譯》等大批民族典籍、口傳古籍,發掘整理上千種歌舞、音樂等民間藝術……悠久的草原文化在新時期得到傳承弘揚。

  70歲的芒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潮爾道(和聲演唱)”的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他在政府資助下,向100多名學員傳授了這門古老藝術。“後繼有人,我非常高興。”芒來老人説。

  民族團結與進步,如同船之雙槳,相得益彰。草原上各族群眾共同當家做主,自覺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上世紀80年代,包頭市漢族女醫生李敬秋救死扶傷,連續工作數日,為一名蒙古族婦女接生時累倒在病床前,不幸去世,被當地農牧民稱為“生命的天使”。新時期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醫生王布和幾十年來免費為各族貧困群眾診療疾病,資助困難家庭孩子上學,捐資修建便民大橋,被群眾譽為“最美鄉村醫生。”

  “草原母親”都貴瑪、優秀民族幹部牛玉儒、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廷·巴特爾……1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團結友愛的故事層出不窮,書寫著“模範自治區”的風采,牢牢築就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義勒力特中心小學學生在學習蒙古族舞蹈(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經濟發展一馬當先

  農牧業生産落後萎縮,工業僅有一些小工廠小作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前,這裡是全國最落後的地區之一,1947年國內生産總值僅為5.37億元。

  70年來,自治區在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帶領各族群眾弘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搶抓政策機遇,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農牧業快速發展。去年全區糧食産量達556億斤,年度牲畜存欄量達1.36億頭(只),分別是自治區成立之初的15倍和14倍;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産量均居全國首位,穩居全國13個糧食主産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區之列……全國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實至名歸。

  由手工作坊向現代重化工轉型升級。“一五”時期,包鋼等國家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開啟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工業化進程。進入新世紀,內蒙古自治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適應經濟新常態,跳出“挖煤賣煤、挖土(稀土)賣土”的老格局,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提檔升級,國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建設已成規模,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新型煤化工産業發展領跑全國。以包鋼高端稀土鋼板材冷軋工程為代表的大批傳統工業升級項目建成投産,華為、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等信息産業巨頭紛紛落戶,雲計算伺服器達90萬台,大數據、雲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形成集群……

  2016年內蒙古實現生産總值18633億元、工業增加值7758.24億元,比1947年分別增長642倍和6148倍,人均生産總值居全國第6位。“現在,全區正朝傳統産業新型化、新興産業規模化和支柱産業多元化闊步前進。”內蒙古自治區經信委主任王秉軍説。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內蒙古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全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連年實現“雙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生態呈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好勢頭,築起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這是內蒙古蒙犇畜牧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攜手共圓中國夢

  61歲的巴育巴特是鄂托克旗賽烏素嘎查牧民,家裏承包著3000多畝草場,每年的牧業收入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補貼收入近20萬元。坐在寬敞明亮的屋裏,他笑著説:“現在城裏人有的,我們家都有。”

  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從憂居到安居、宜居,從穿暖到追求時尚……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和收入大幅提高。

  “小病扛,大病躺,得了重病見閻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前缺醫少藥,鼠疫、天花、結核病、克山病等傳染病、地方病流行,每年奪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嬰兒死亡率超過430‰,孕産婦死亡率為1600/10萬,人均壽命不足35歲,其中蒙古族群眾的平均壽命只有19.6歲。

  衛生事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人們逐漸擺脫傳染病和地方病的戕害,草原呈現人丁興旺的景象。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形成了遍佈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醫療水準大幅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已升至75.8歲。

  去年,內蒙古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97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09元。通過實施精準扶貧,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內蒙古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形成了覆蓋城鄉、層次齊全的現代化辦學體系,去年高中、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達到93%和33%以上,而與之相對照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前的人口文盲率接近90%。如今民族教育事業更是蒸蒸日上,辦學條件處於同級學校的優質水準,各學段少數民族在校學生比例均超出其人口所佔比例,進入全國前列。

  70年,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難以勝數。“這些都是在黨的民族政策和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也是成功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果與標誌。”內蒙古大學教授齊木德道爾吉説。

  和衷共濟70載,而今揚帆再起航!

  (原標題: 守望相助 大美北疆——寫在我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70週年之際)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