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帶一路"上海篇】"一帶一路"帶來的"新要素稟賦"

2017-05-03 17:02:35|來源:東方網|編輯:趙春曉

  

  距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還有半月,“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際輿論場中的熱詞。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早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一語道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參與合作國家的合唱。”(2017年5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帶一路”這項開放、包容、互惠的“中國倡議”,五年來結出了豐碩成果,朋友圈不斷擴大,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俄羅斯媒體稱,“所有人都想成為中國的朋友”。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朝詩人張籍的《涼州詞》描寫了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繁忙景象,當時駝隊主要的貿易商品就是“絲綢”,因而被稱作“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促進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共同繁榮。

  筆者認為,“一帶一路”不同於普通的貿易合作,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的“朋友圈”不只是為了買賣“絲綢”,不僅僅是純粹物質商品、勞務等貿易,而是立足於經濟合作,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産要素的流動和重新組合,形成“新生産要素”,共同將沿線國家打造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極”。

  有外媒形容“一帶一路”是“最具雄心的中國倡議”,“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這是一個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孕育了無窮商機和巨大經濟增長潛力。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

  人口規模並不只是簡單“1+1=2”,來擴大市場,由此還帶來勞動分工和激勵創新。正如亞當·斯密19776年寫到“勞動分工受到市場範圍大小的限制”,市場越大,從貿易和分工中獲得的收益就越多,對創新的激勵也就更為有效,因為潛在的收益更大。因而,“一帶一路”賦予了“古代絲綢之路”更新、更豐富的內涵,不僅僅是買賣“絲綢”這麼簡單,更主要是促使生産要素在區域之間流動和重新組合,通過改善沿線國家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從而使得發展中國家獲得勞動力智力投資、科技進步與創新、獲取信息便利程度等新的要素稟賦。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累計投資超過180億美元,為沿線國家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收和超過16萬個就業崗位。2016年至2018年,中國的投資可以拉動巴基斯坦GDP增長率超過6%。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是一種沿線國家區域經濟合作,是區域貿易的更高形式,讓資金、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産要素通過商業行為在區際之間發生位移與組合,是一種比區域貿易更為長期、更為互惠的區域經濟行為,這也是為什麼説“一帶一路”是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原因之所在。

  “古絲綢之路”曾經給沿線國家帶來了美麗的“絲綢”,極大滿足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今“一帶一路”沒有了悠揚的駝鈴聲,但卻帶給更多國家“新要素稟賦”,從而帶給民眾更多的“獲得感”。

  (作者:盤和林係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