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成績單:改變全球經濟合作方式

2017-05-14 00:04:44|來源:中新網|編輯:韓基韜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電 題:“一帶一路”成績單:改變全球經濟合作方式

  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29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周邊國家來了三分之二,東盟國家“組團”捧場,突破古絲綢之路地域限制……雖然尚未開幕,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很多方面已“先聲奪人”,官方最新發佈的《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更是亮出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份“一帶一路”倡議“成績單”。

  “一些人對‘一帶一路’倡議有疑慮,認為項目應提高透明度,或質疑中國意圖。”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説,“但從早期收穫看,一個不容忽略的現實是,儘管遇到一些質疑,中國一直在強調合作共享,如今甚至一些南美國家都在參與倡議。”

  3年多來,“一帶一路”朋友圈快速擴大,100多個國家表達了對共建倡議的支持和參與意願,中國與3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收穫體現在互聯互通、經貿、産能與投資、金融、生態環保、海上合作和人文合作等各領域。

  最新成果顯示,2014年至2016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企業已先後在20個沿線國家建設了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中歐班列貫通歐亞,匈塞鐵路、雅萬高鐵開工建設,中老鐵路、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已開工,中俄、中哈、中緬等油氣管道項目建設或運營繼續推進。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15個國家通過73個陸上口岸開通了356條國際道路運輸線路,與沿線47個國家簽署了38個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與62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民航直航已通達43個國家,金融支撐也已基本到位,亞投行開業運營,成員總規模達70個,絲路基金首批投資項目也已正式啟動。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對中新社記者説,最開始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關注度不高,但逐漸發現中國並非“喊口號”,而是“認真做事”,各國心態也從觀望轉為支持。在反全球化浪潮上升背景下,互聯互通正把不同國家人群以更多形態聯繫起來,其成果正在改變全球經濟合作方式,有助於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和貧困問題。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彼得·德賴斯代爾認為,倡議很重要的一點是採納了“開放的地區主義”原則,各國可根據自身需要、優先事項和對國際合作接受程度來靈活確定參與程度。

  外界注意到,過去3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並不尋求和其他任何倡議或計劃“對著幹”。如在肯尼亞,中國國機集團把“一帶一路”和美國政府提出的“電力非洲”計劃相結合,將中國企業設備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産的設備由國機集團總承包結合到一起,實施風電項目。

  “即使是看法最消極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並非一個好鬥、獨斷、精於利己的國家。”德賴斯代爾説。

  具體到此次高峰論壇,土耳其國際戰略研究組織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克拉克格魯希望它取得更多“具體可見進展”,如哪些新協議可以得到實施、新項目在哪兒開工、會投入多少後續資金、會不會提出具體路線圖或者時間表等。

  事實上,部分“潛在”成果已浮出水面。如,論壇期間,中國將與格魯吉亞簽署自貿協定;阿根廷方面已表示,將借出席論壇之機宣佈阿根廷將成為亞投行成員,還希望中國企業參與拉美大型基建項目,帶動“一帶一路”項目朝全球化方向發展;智利則計劃與中國合作建設一條長1.9萬公里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纜。

  但作為一個新生倡議,“一帶一路”也會繼續面臨挑戰。庫恩表示,“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經濟、金融、政治不穩定,政治風險、恐怖主義等都可能構成潛在風險,這些因素導致中國資本和工人面臨的風險也在加大,必須與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制定和維護好安全機制。克拉克格魯認為,各國需解決政治分歧、互信赤字、簽證障礙等問題,提速人文社會交流。

  從長遠看,也有人擔心項目風險和盈利前景。張家棟建議,無論政府如何推動,其作用都是以指導為主,項目的最終落實不能急功近利,必須堅持市場原則,以企業為主要行為體,應建立符合企業自身需求的風險把控標準,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