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長江經濟帶】守住綠水青山 “幹出來”的貴州生態

2017-07-07 20:06:50|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玉國

  人民網貴陽7月7日電 (記者賈興鵬)“生態不是靠喊出來的,是靠幹出來的。”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調研烏江流域環境保護時,疾呼一定要守住“綠水青山”。

  “目前貴州主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省控以上斷面優良率達到96%。”日前,人民網記者在“共舞長江經濟帶”貴州段調研過程中發現,貴州發動的污水處理攻堅戰已初見成效。

  貴州省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貴州9個中心城市2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已分別為100%和99%。”

  貴州的生態究竟是如何“幹出來”的?人民網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共舞長江經濟帶】守住綠水青山 “幹出來”的貴州生態

7月4日清晨,正在赤水河裏游泳的人們(人民網 賈興鵬攝)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赤水河

  7月的清晨,晨曦穿過叢林,照耀在緩緩流淌的赤水河面,幾名老人正在晨泳,河邊的格桑花開得正艷……這是黔西北一個小城的真實素描。

  赤水流詩意,丹霞立畫屏!

  説的正是這裡,貴州赤水。赤水市因神秘美麗的赤水河貫穿全境而得名,作為長江一級支流,赤水河是貴州省出川的重要河流,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

  “赤水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赤水市也承擔著,把赤水河干乾淨凈送出省境的重要責任。”赤水水務局局長王碧強告訴人民網記者,抱著這樣的初衷,赤水嘗試了各種辦法。

  為了加強赤水河流域保護,規範流域開發、利用、治理等活動,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王碧強介紹,赤水市嚴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即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努力推進“五水共治”(護清水、蓄雨水、防洪水、抓節水、保供水)進程。

  此外,赤水市還嚴格實行“河長制”管理,由書記、市長任總河長,對鄉鎮、部門實行生態保護“一票否決”制度。

  在復興鎮污水處理廠,記者看到,投資1900萬元建設污水處理廠,採用AAO+MBR膜+紫外消毒工藝(高效脫氮除磷工藝)處理工藝,按照出水水質為一級A標的標準對全鎮污水進行處理。

  復興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喻洪偉告訴記者,“污水進入處理廠後,要先後經歷3種不同的活性污泥處理,再通過紫外線消毒,才能做到一級A標,排出的水清澈透明、沒有異味。”

  處理後的水主要用於當地的環境綠化。據悉,目前復興鎮的污水處理已能夠滿足整個村莊的使用。

  王碧強介紹,目前赤水市已建成大小污水處理廠和人工濕地47個,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廠17個,其中生活污水處理廠15個,日處理規模3.03萬噸,工業污水處理廠2個,日處理規模0.2萬噸。

  而為了保護赤水河的生態,今年赤水市全面啟動100個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我們力爭用2年時間,實現村級污水處理全覆蓋,500米範圍內垃圾處理全覆蓋,保證污水治理不放過單家獨戶,”復興鎮黨委書記王大才説。

  “赤水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希望在生態。”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説:“絕不以犧牲赤水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

  赤水的生態治理,也換來了旅遊經濟效益。去年,赤水市遊客接待總量達到12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20億元,赤水旅遊成為貴州省山地旅遊“井噴式”增長的一面旗幟。

【共舞長江經濟帶】守住綠水青山 “幹出來”的貴州生態

如今的鳳凰村水清草綠(人民網 賈興鵬攝)

  村莊變公園 鳳凰村的涅槃

  在赤水市,污水治理效益顯著的不止復興鎮一家,天臺鎮鳳凰村“村莊變公園、田園變樂園、庭院變花園、農房變客棧”的故事同樣讓人嚮往不已。

  走進天臺鎮鳳凰村,處處鮮花處處香,處處翠綠處處景。讓人很難想像,在2014年以前,鳳凰村的生態環境曾讓人“望而卻步”。

  2014年以前,鳳凰村因為人多地少,村民只得過度開墾。肆無忌憚的開墾,帶來的惡果是地域生態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澇旱災害時有發生。村內群眾生産生活困難重重,684戶人口的村莊,100多戶都是貧困戶。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如何在環境改善的同時,讓村民有穩定的收入?2014年,鳳凰村開始了自己的涅槃轉折。

  通過水系整治,促進生態修復,實現人居改善。把鳳凰村打造成有森林、風景林、苗圃、花海、草甸等分區的鳳凰濕地公園,讓小山村變成休閒旅遊的勝地。

  “房前屋後栽樹種花種草,道路主幹道兩旁建綠化帶,公共休閒場地建花池。”王碧強説,流轉農戶的土地發展規模種養殖業,形成了規模效應,並大力推廣旅遊業,讓農戶穩定增收。

  鳳凰村變美了,一改曾經臟亂差的模樣。生態環境的蛻變,為鳳凰村的村民帶來了豐厚的生態紅利。統計數據顯示,濕地公園正式開園後,帶動了周邊農戶發展農家樂、鄉村賓館16家,日均接待遊客300余人。

  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7240元,增加到2016年的15000元以上,實現了“兩年翻番”的目標。

【共舞長江經濟帶】守住綠水青山 “幹出來”的貴州生態

貴陽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人民網 賈興鵬攝)

  生態保護法庭為生態環境“保駕”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綠水一條琴!

  7月5日,記者走進貴陽清鎮市的紅楓湖景區,看到的是這樣一幅美不勝收的景色。

  然而10年前,這個被稱為貴陽市民“三口水缸”之一的湖遭到嚴重污染,工業廢水、農村生活污水、城鎮生活垃圾等直接排入紅楓湖,水質急劇惡化至五類,藍藻頻頻爆發,嚴重威脅數百萬貴陽人的飲水安全。

  痛定思痛後,清鎮市開始重拳整治環境污染,特別是紅楓湖流域的水污染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首家獨立建制的環境保護法庭——清鎮市環境保護法庭(現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于2007年11月成立,清鎮市就此走上了“依法治污”之路。

  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坐落在紅楓湖畔,這個只有3名法官的基層法庭,在開展環境公益訴訟、探索跨區域集中管轄、推行環保案件“三訴合一”等方面,創下多個全國第一。

  2011年1月20日,法庭審結了中華環保聯合會、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訴貴陽市烏當區定扒造紙廠水污染責任案。這是我國第一起進入審判程式,並且環保組織訴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打垮企業,而是要通過法律審判,督促企業合法生産,”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庭長羅光黔説。

  截至2017年5月,共受理了各類環境保護案件1288件,平均每年128件。“通過司法的介入達到了環境保護的效果,而且生態法庭建立的終極目的也是生態修復,”羅光黔表示。

  不僅如此,生態訴訟自然會産生相應的生態賠償款,目前,累計起來的生態賠償款已成為當地開展環保項目的一個重要資金來源。虎山彝寨就是這一資金的受益者。

  虎山彝寨處於紅楓湖保護區,有村民400余人,原來不少村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不完善,農戶污水散排,污水無法進入污水收集系統,導致污水橫流,直接進入到紅楓湖。

  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將損害生態環境的罰款,出資61.48萬元在虎山彝寨建設生活污水生態凈化設施。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凈化設施看上去就是一個植物園,從高到低分為四級。污水先進入第一級,裏面長滿了植物和花,經過過濾和凈化後,污水流入到第二級,以此類推總共要完成四級凈化。通過四級凈化後,污水變清水。

  項目施工方、貴州碧泰環境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宇介紹,“現在寨子裏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必須要匯總到這個系統處理,所有費用由政府買單,老百姓不掏一分錢。”

  如今,清鎮市採取公司化運營模式,對紅楓湖周邊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整治,加強日常清掃保潔和垃圾清運工作,並招募40名義務監督員,對紅楓湖周邊農村垃圾污染問題進行日常巡查。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