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核桃壩村的脫貧致富路:一片茶葉帶富一方百姓

2017-07-18 14:15: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核桃壩的美麗茶園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吳婷):“核桃壩幾大彎,十年就有九年幹;頓頓紅苕包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一年辛苦無收成,大田變成放牛山……”這幾句順口溜説的就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核桃壩村。核桃壩村位於貴州省湄潭縣城東北角,八十年代初期人均年純收入僅僅600元。這樣一個貧窮的小山溝是如何一躍而起,成為人均純收入近17000元的“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的呢?走進核桃壩,整潔的街道、一棟棟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漫山遍野的青翠茶園,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茶業發展歷程的陳列室裏,核桃壩村副支書劉慶介紹了第一任老支書何殿倫大力發展茶業種植,從而改變當地百姓生産生活的經歷。她説,五十年代的時候,為解決核桃壩村當地村民的吃飯問題,何殿倫老支書帶領老百姓攔河築壩、引水上山,到後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發展茶業,即充分利用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選育的九個無性係茶樹良種,讓它們在核桃壩生根開花結果。在不斷擴大茶葉種植規模的基礎上,不但解決了老百姓吃飯的問題,也解決了人們用錢的問題,“核桃壩有今天得益於何老支書的辛勤勞動。當時我們的何老支書以自己的試驗地試驗成功之後就(把茶種)分發給我們的老百姓。我們核桃壩村八十年代時候的人均純收入才六百元,真正的一個轉變是從2000年開始,2000年的時候,幾乎我們本村的村民都從事二産、三産了。”

  從1996年接任村支書到如今,55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陳廷明已經在核桃壩工作了整整21個年頭。據他介紹,村黨支部採取“支部帶幹部、幹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方式發展茶葉産業,現在有近90%的村民從事茶葉種植,10%以上的從事茶葉加工和市場流通,即二三産;整個核桃壩茶葉加工企業62家,省市級龍頭企業4家,有80來家企業從事茶葉的運銷,20來家專門從事茶旅一體化。談及核桃壩村的變化與發展,他自豪地説道,現在的核桃壩綠水青山、收入穩定、就業不愁、生態優美、空氣新鮮,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第一,家家有産業,人人有就業,這一塊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就地鄉村城鎮化,就是按照我們現在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第三,人家很多地方外出打工,我們這個地方到外地的貧困山區招人,兩三千人在核桃壩打工,其他地方規模沒有這麼大;第四,基礎設施這一塊,人飲工程全覆蓋、自來水普及全覆蓋、聯戶路基本全覆蓋。”

  核桃壩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幫助農民增收為目的,積極促進茶産業轉型升級,先後引進和組建了多家企業,湄潭芸香茶葉公司就是招商引資進來的一家公司。芸香茶葉的副總經理陳進是湄潭縣城人,從事茶産業30餘年,之所以選擇落戶核桃壩,是因為這裡既有濃厚的茶文化,也有得天獨厚的茶園資源。在發展和壯大茶産業經濟的同時,也不忘帶動當地村民進一步發家致富:“目前(核桃壩村)有800多戶,茶園是一萬多畝,平均下來一戶有十來畝地,每人人均年收入達到一萬四左右。現在由我們公司帶動茶農,把二三産業融入進去,又讓他們每一畝茶園每年增收兩千來元。我們公司在打造一個‘美麗茶園’和‘智慧茶園’,以前是老百姓自己管理,現在由我們公司統一管理,我們進行‘統防統治’。”

  據陳進介紹,公司直接扶持的茶農有三百多戶,每天都有幾十個人同時在茶園勞作;此外,公司裏的一百多名員工,在以前都是要外出打工的,現在都回到了家鄉,既能照顧家庭也可以增收,在解決當地就業問題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十九歲的雷玲玲是芸香茶葉公司的一名茶藝師,因為家庭貧窮,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從很遠的地方搬到核桃壩,在這裡幫著父母一起種茶採茶,賺取零用錢。在學習了與茶藝相關的知識後,雷玲玲來到芸香公司從事了茶藝師的工作,憑藉這份工作,她每月賺取的工資既可以養活自己,也能夠回饋父母,“我每個月的收入是4000多塊錢,每天的工作就是,客人來了和他們聊聊茶道,小孩子來了就講講茶文化和表演茶藝。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行業,用心去鑽研(茶藝)的話,還是會有很大的收入。”

  産業發展起來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重新謀劃考慮,村支書陳廷明在這些年的工作實踐中,深刻意識到老百姓思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何把他們的思想真真實實融入到國家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是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黨的政策富裕了核桃壩,核桃壩人一代接著一代的幹富裕了核桃壩,要讓他們的激情發揮,融入到改革的大好時機當中。”

  滿山茶園青翠,滿腔清新空氣,滿耳婉轉茶歌,滿目詩情畫意。一片茶葉帶富一方百姓,在青山綠水間,核桃壩村走出了一條産業旺、村寨美、群眾富的脫貧致富路。

核桃壩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四品君公司外景

味道湄潭-農業社區O2O官方體驗館

核桃壩村支書陳廷明接受記者採訪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