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養牛帶動全民脫貧致富 科爾沁牛有多牛(圖)

2017-07-20 16:54:4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春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易成晨):放眼望去密密麻麻成千上萬頭牛在牛場裏自由活動,顯得格外壯觀。這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一家養牛場裏的景象,同時也是通遼市紅紅火火的養牛産業的一個縮影。憑藉自然條件優勢和政府政策支持,多年來牛産業為通遼市帶來了巨大變化——貧困戶穩步脫貧致富,企業效益快速增長,養牛産業鏈實現了從第一産業到第三産業的有機結合,各方均可從中受惠,遍地養牛成為了通遼經濟發展中的一道格外鮮明的發展圖景。

  通遼市地域遼闊,位於中國的“玉米黃金帶”,草場和天然牧場眾多,這為養牛業發展墊定了良好基礎。一種生長快、體重大、産奶多的品種——科爾沁牛,成為其中的主力。通遼市企業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爾沁牛業”)是典型代表之一。在這家企業的一個養殖點,我們看到了上述場景。

  

  科爾沁牛業養殖場景象。易成晨 攝

  早些年的時候“科爾沁”就已經成為了馳名商標,如今這家公司更位居通遼市的龍頭。從牧草種植到規模養殖再到銷售流通,這裡之於通遼市,都頗具代表性。

  科爾沁牛業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峰向記者介紹了其中的一個養殖點——在70多萬平米的廠區裏,目前已經圈養著12000頭牛,如果存滿的話會是16000頭。儘管規模龐大,但飼養起來卻十分輕鬆——這裡只需要30名飼養員即可完成全部工作,因為兩台機器一個半小時就能完成全部的飼喂工作,而糞便清理同樣是自動化。像這樣的養殖點,科爾沁牛業共有6處。

  智慧化的屠宰加工流水線一年可屠宰10萬頭。在上游,科爾沁牛業還有12萬畝的種植基地和草牧場,同樣是機械化高效種植收割;在下游,銷售網點覆蓋全國,線上線下相結合。這種一二三産業相結合的整體模式,實現了效率高、成本低、品控好的優勢,企業競爭力大大增強,企業效益快速增長。李峰表示,今年在種植養殖生産加工各方面還會進一步擴大規模,銷售收入計劃做到30億元。作為對比,去年是19億元。

通遼市成峰牲畜交易中心景象。

  而據了解,目前在通遼市規模與科爾沁牛業相當,乃至有趕超之勢的企業還有四家。

  大型企業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農牧民在上下游各個環節中都得以受益。

  李峰舉例稱,一個一萬畝的養殖場可以轉化10萬畝的秸稈,大約可以帶動一千戶種植秸稈的農牧民。科爾沁牛業還從周邊的農民手裏流轉了2.1萬畝土地用來種植苜蓿等飼草,這也成為他們收入來源之一。此外,通過建立培訓學校,使得一些農牧民成為了具備現代化養殖技能的工人或者設備技術員。當然,更大的部分,還在於養牛。

  科爾沁牛這一品種,源於引進的西門塔爾牛與本土蒙古牛等品種雜交,80年代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種牛一頭可以達到兩千斤,母牛一天産奶可超一百斤。四到六個月的小公牛能賣6000元,如果是母牛則8000元起。因此當地有幹部總結為,“誰家有兩三頭,正常的生活就有保障,如果有十頭,那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説就是穩定脫貧。”正因此,科爾沁牛現在是通遼市精準扶貧的首選項目。

  不同於雞鴨豬羊等小體型牲畜,養牛需要更多的資金,這成為一般農牧民無法擴大規模的最大阻礙。在此情況下,“企業+金融機構+基地”、“企業+金融機構+農戶”的模式在科爾沁牛業這樣的企業裏應運而生。

  “銀行不敢直接放款給老百姓,但是可以放款給我們擔保的企業。”李峰説,“我們不怕,因為老百姓養的牛最終都會到我們手裏,我們有銷路,他們也有市場。老百姓解決了賣牛的問題,我們解決了原料來源,形成了共贏的模式。”

  早些年採用的是最簡單的“企業+農戶”模式,效率低、品質不一,難成規模。 現在農牧民參加合作社,在科爾沁牛業這樣的標準化養殖場裏養殖,問題都迎刃而解,15家合作社已經加入該企業。一個合作社10個農戶,800頭牛,出欄一期收益40萬元,平均一戶4萬元,一年有兩欄,因此平均一年帶動農戶養殖凈收入增加4到8萬元。在企業的擔保下,一個合作社可以獲得貸款1000萬元,這使得擴大規模成為可能。合作社越做越好,形成了共贏的良性循環。

  巨大的需求使得養牛基本不愁銷路問題,在企業和合作社以外,是眾多小規模和散養但總量龐大的科爾沁牛——整個通遼地區一年的牛産量大約為230到250萬頭。這些牛最終將從成峰牲畜交易中心這樣的地方流向市場。

  位於通遼市區以北約50公里舍伯吐鎮的成峰牲畜交易中心,是目前整個東北地區最大的交易中心。每逢1號、4號、7號、11號、14號等類推的9個交易日,這裡便熱鬧非凡。經過20年的發展,交易中心如今已經達到12萬平米,從過去簡單的場地到現在暫存區、隔離區、糞便處理區等設施俱全。

  交易中心經理張敏介紹,目前的每集牲畜上市量已經達到萬頭以上,交易量五千頭左右,旺季的時候上市量最高曾達到兩萬頭。這其中,賣方有百分之七八十來自於通遼,其餘來自鄰近的錫林郭勒盟和興安盟,而買家則來自全國各地。使用一卡通電子結算使得交易更為方便快捷,設立了小額貸款公司促成了更多的生意,2016年這裡的肉牛交易量超過80萬頭。

  從最開始的上市量千頭成交量幾百頭,到三年前的成交量也只有兩三千頭,再到現在平均成交五千頭以上,“交易越來越正規,規模越來越大。”張敏回顧近些年的變化時説,“以前以個人交易為主,現在規模化經營的更多,以養殖場集團和上市公司為主體,成批量,相信以後牛産業會越做越大。”

  線上交易也正成為重要的關注點。“傳統市場我們已經做到巔峰狀態了,我們要把線上的交易也推動起來,我們的目標是要做一個黃牛(即科爾沁牛)的交易所。”張敏説。

  有資金買牛,有技術養牛,有平臺賣牛,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農牧部門為技術依託,集中飼養和分戶散養相結合的生産格局在通遼市已然形成。

  通遼市的精準扶貧計劃顯示,2017年將扶持2.1萬貧困人口發展肉牛養殖和母牛繁育産業。這也説明,通過養牛實現整體脫貧致富正變得更加可期。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