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京族“哈妹”蘇海珍的音樂人生

2017-07-21 10:28:5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72.100.100.3-temp-9500041-1-9500041_1_1_588c7aa4-e2ce-4bec-8d2c-ef7c34847154

正在彈奏獨弦琴的京族“哈妹”蘇海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費青朵、吳一塵):“八歲的時候,我爸爸從澫尾拿回來一架獨弦琴,是用三塊板子做的,非常簡陋,有人以為是喂雞槽呢,哈哈”。今年44歲的京族“哈妹”蘇海珍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架獨弦琴,嘴角泛起微笑。與傳統的紅木雕龍獨弦琴不同,今天蘇海珍帶來的是一架白色印有青花圖案的獨弦琴,小巧精緻,耐人尋味。

  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世代生活在中國廣西南部東興市與越南隔海相望的三個島上,千百年來以捕魚為生,京族也與今天越南的主體民族同源。獨弦琴是京族傳統民間樂器,僅有的一根琴弦可以演奏音階,音程的跳進,以及各種裝飾音和滑音。獨弦琴的聲音柔和而悠揚,如大海般寬闊,琴聲聞如京族的語言和民歌,像人聲在吟唱。“哈節”是京族的傳統歌節,“哈”即指唱歌,哈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也是京族最重要的節日。京族民族女歌手被成稱為“哈妹”,蘇海珍就是名副其實的“哈妹”。

  蘇海珍一襲紫白相間的京族傳統長裙,簡約大方,古韻盡顯,她左手輕扶搖桿,右手熟練地撥弄著琴弦,目視遠方,表情從容。今天的她,已經是京族民間音樂的代表人物了,在全國大大小小的比賽中獲得過許多獎項,也是首位推出獨弦琴音樂專輯的音樂家。

  蘇海珍出生在京族傳統藝術之家。父親是京族詩人,一生致力於整理、挖掘和創作京族傳統文化。母親曾是東興文工團的舞蹈歌唱演員,彈得一手好琴,也正是母親把她帶進了獨弦琴的世界。1994年,蘇海珍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大專,當時的中央民大沒有獨弦琴專業,畢業時系主任希望她留校當老師,但蘇海珍放棄了留在北京的機會,回到了家鄉。她説:“我覺得學習時間比較緊張,我想花多點時間去學東西,覺得自己能力還不夠。我每年哈節都會回來,市裏的領導每次見到我都會動員我,説‘你回到家鄉來吧’,‘家鄉很需要像你這樣的人才’,‘民族的藝術應該根植在民族的土壤’,多次遊説我,後來我就調回來了。”

  史料記載,獨弦琴起源於中國,後流傳至越南。獨弦琴現在已成為越南的國琴,這方面教育體系已相對完善。回到家鄉後的蘇海珍一直尋找機會去越南深造。2005年,她托朋友找到河內升龍歌舞團的黃秀老師,學習了半年後經介紹認識了河內國家音樂學院的阮氏清心老師,此後兩年她便從師阮氏清心。越南和中國在獨弦琴藝術上存在不少差異,這曾給蘇海珍帶來了很大困難,她必須比別人更加努力才能夠達到老師的要求。蘇海珍坦言,在越南學習使她進步很大。回憶起在越南求學的時光,蘇海珍説:“後面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可以説比國內任何時候的壓力都要大,不能丟國人的臉啊,所以我總給自己很大壓力,在越南學習那段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都是練琴。她(阮氏清心老師)一直不輕易表揚人,畢業時我彈了一首《國家與琴瑟》,彈了以後她終於表揚説‘彈得不錯’,學了兩年多從來沒表揚過,真的挺難得的。”

  2005年至2006年,蘇海珍先後發行了兩張獨弦琴專輯——《海韻魅影》和《海市蜃樓》。這兩張專輯完全顛覆了傳統,對獨弦琴音樂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之聽起來非常現代。發行後,專輯引起了很大反響,也遠銷到一些東南亞國家。對於創新型音樂,蘇海珍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創新型音樂可以讓一些不太懂音樂(的人),讓一般的民眾容易接受,傳統的曲目有些人會覺得太曲高和寡。這個光碟有不同人群給我反饋,(有些人)不知道我,但把我的音樂拿來剪去做舞蹈,側面就覺得很多人都喜歡現代的感覺。”

  談及未來,蘇海珍想再出一版能夠讓學術界認可的比較傳統、有難度、有技巧的獨弦琴音樂專輯。此外,她還想出一張彈唱專輯,把京族民歌加進純音樂裏,讓京族音樂得以完整展現。蘇海珍説,從年輕時候至今,在宣傳京族音樂的過程中一直勢單力薄,難免有點寂寞。她希望未來能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隊,能夠以更高水準呈現京族文化,讓京族文化走的更遠。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