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點兵,展現尖兵利箭英雄本色

2017-08-01 17:01:3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qgNOllfI9uALhmqAAAAAAAAAAA190.980x250

  2017年7月30日,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朱日和——亞洲最大的軍事訓練基地內,中國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閱兵儀式。1萬2千名官兵、100多架軍用飛機、500多臺主戰裝備,分9個作戰群和36個梯隊,展開空地分列式,通過檢閱台,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的檢閱。

  這是我國首次慶祝以“八·一”建軍節為主題的閱兵活動,並且閱兵的地點也不同以往。往常閱兵大都屬於國家大典,並且地點都是選擇在北京天安門。而此次閱兵地點卻選擇在距離北京西北約400公里的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實訓及實戰意味非常強烈。得益於過去兩年多時間裏,人民解放軍進行的軍事體制改革,重點建立和強化了聯合作戰司令部,調整和剝離了各個軍兵種間的職能,讓軍種只負責訓練部隊,而戰區和聯合作戰指揮部則負責打仗。因此,本次閱兵也是檢驗軍改後,人民解放軍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首次沙場閱兵 號令解放軍向世界一流軍隊進發

  首先,本次閱兵並沒有組織觀賞性較高的徒步方隊踢正步走過主席臺,現場也沒有安排盛大的軍樂團烘托氣氛,閱兵之後也沒有舉行大規模的群眾遊行和觀摩。而是通過陸上作戰、信息作戰、特種作戰、綜合保障、反恐維穩、戰略打擊等九個作戰群來進行檢閱。在閱兵過程中標兵不穿禮服而穿迷彩作戰服,就位方式也不是以往的踢正步,而是跑步走。女兵以戰鬥員身份出現,多個方隊集結機動也完全是實戰化。從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看出,此次閱兵完全是按照實裝化、實戰化、野戰化的要求來進行的。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陸軍第一梯隊亮相的空中突擊旅。不同以往徒步或搭乘步戰車接受檢閱,陸軍突擊步兵是以搭載直升機,並以機降方式出現在閱兵區域。並且全程得到了武裝直升機的護衛和對降落場地面目標火力支援。由此可見,作為“飛行陸軍”及聯合作戰能力建設的成果,空中突擊作戰樣式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空中突擊這一幕不再只是存在於某些西方大片中的場景,而是真真切切的成為解放軍陸軍遂行多樣化軍事鬥爭的一種常態方式。

  朱日和大閱兵28名少將帶隊受閱 這4人最為特殊

  其次,本次閱兵是繼2015年9月3日勝利日閱兵後,我國在短時間內的第二次閱兵。出人意料的是,此次閱兵的新裝備比例高達40%,涵蓋了海、陸、空、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多個軍種。列如,全地形車、殲-10B殲擊機、殲-16殲擊轟炸機、殲-20隱形戰鬥機、運-20、東風-31AG等一大批技術裝備都是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以殲-20為例,該型作戰飛機是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第二個投入現役部隊使用的四代隱形戰機。其高速性,高隱身性,高機動性以及極佳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都處於全球領先水準。從該型機的研製,裝備,服役可以著到我國國防軍事工業經過這20餘年的努力,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大量高技術裝備在完全自主生産研製的基礎上,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遙想90年前的人民解放軍,手持“萬國造”的裝備,毅然決然的投身民族解放鬥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在使用的高技術裝備,也正是這支軍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縮影。

  最後,習近平同志在閱兵後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到,“我堅信,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而在2天之後的8月1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又再次提到了“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誰都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是對人民解放軍提出的要求,也是人民解放軍的戰鬥目標和發展方向。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國是唯一個還未完全實現國家統一,並且在自身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又不斷面臨來自周邊及域外國家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的挑戰。我國周邊的海上安全問題、核安全問題,陸上和海上領土爭端以及傳統陸上爭議區域爭端都時時刻刻羈絆著中國發展的步伐。

  建軍90週年閱兵突出野戰化與實戰化

  所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未來任務不僅僅是履行捍衛領土主權完整,保衛中國國家經濟發展成果等傳統安全領域的軍事力量。還要應對來自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挑戰,例如,維穩處突、打擊暴恐、搶險救災等一系列非傳統安全任務也是我們人民解放軍得戰鬥任務。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只有擁有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人民解放軍,才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基石。唯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後盾。唯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才是“中國夢”的守護者。(邰豐順 雲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標簽:管窺天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