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天堂——外國人眼中的內蒙古成功之路

2017-08-07 02:52:24|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草原上的天堂——外國人眼中的內蒙古成功之路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個沒來過的人想來,來過的人想再來的地方;

  這裡有多彩的自然風光,讓埃及小夥無限神往;

  這裡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讓馬來西亞學者讚不絕口;

  這裡有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讓蒙古國姑娘流連忘返;

  這裡還有傲人的經濟增速,讓俄羅斯教授紛紛點讚……

  這個地方就是美得令人心動、美得獨一無二的內蒙古。

  今年是中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70年來,自治區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輝煌成就,譜寫了民族區域自治的燦爛篇章。這一切得益於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得益於內蒙古各族人民和衷共濟、砥礪奮進。

  各國人士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內蒙古自治區的成功之路證明,中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也為當今世界一些受民族問題困擾的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

  草原上的天堂令人著迷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唱,一灣碧水映晚霞。”中國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瑪用一首《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盡情謳歌家鄉內蒙古無與倫比的美。

  ——“我希望能早點再回呼和浩特看一看!”

  這是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一家中資企業工作的姑娘畢力格接受採訪時説的第一句話。

  2008年,畢力格與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其他20多位同學一起作為交流生赴內蒙古師範大學進行為期幾個月的交流學習。

  “百聞不如一見,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美麗、安逸和發展完全超乎我的想像。”美好的第一印象,讓畢力格萌生了一定要到內蒙古讀研究生的想法。

  為此,她開始努力學習漢語。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畢力格如願被內蒙古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學專業錄取。

  “我熱愛我們的首都烏蘭巴托,但呼和浩特的發展讓我感到震驚,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很多!”回憶起在呼和浩特兩年的學習生活,畢力格十分動情。

  ——“在我心目中那是個神聖的地方。”

  埃及小夥子大偉會説一口地道的漢語。去年,他一路過關斬將闖入“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並最終斬獲獎項。對他來説,內蒙古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因為,在埃及,他最好的中國朋友是內蒙古人,關係最好的中文老師也來自內蒙古。

  “老師告訴我,內蒙古是個好地方,那裏住著熱情的蒙古族人民,他們的款待會讓你流連忘返,”大偉説,“我現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內蒙古,在我心目中那是個神聖的地方。”

  ——“內蒙古是中國極為重要的‘綠肺’。”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曾去過內蒙古很多次,鄂爾多斯、二連浩特、呼和浩特、科爾沁、呼倫貝爾大草原和阿爾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內蒙古是中國極為重要的‘綠肺’,尤其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翠綠的草原一望無際、連綿不絕,萬里晴空。”胡逸山説。

  ——“俄羅斯人喜歡過境到那裏旅遊、購物。”

  內蒙古東北部城市滿洲裏與俄羅斯接壤,是中俄最大陸路口岸。回憶起一年前的滿洲裏之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奧斯特洛夫斯基説:“那裏經濟繁榮,生活便利,中俄人民往來密切,很多俄羅斯人喜歡過境到那裏旅遊、購物。”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漢學家塔夫羅夫斯基也曾兩次到滿洲裏考察,今年5月又去了呼和浩特。“雖然每次訪問時間都很短暫,但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滿洲裏充滿俄羅斯風情,呼和浩特的一些建築則充分體現了蒙古族風格。”

  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蒙古通訊社外文部編輯朵爾吉含達今年6月初赴內蒙古,參加“走進內蒙古·感知70年”中蒙媒體聯合採訪活動。她原以為在牧區無法發稿,但出乎意料,所到之處竟然都有寬頻網絡。朵爾吉含達説,內蒙古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牧民的家與家之間都有很好的交通條件。

  同樣來自蒙古國的圖雅,2010年到內蒙古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14年畢業後進入內蒙古日報社索倫嘎新聞中心工作。因為工作關係,她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了解內蒙古的發展建設。

  “這裡的牧民勤勞智慧,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這裡的防災減災能力很強,遇到各種災害,政府的各項措施很快能夠到位……鄂爾多斯的恩格貝沙漠治理怎麼做到的呀?實在是太偉大了,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圖雅讚嘆道。

  70年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總量只有5.7億元,面臨經濟破産和生存危機。而2016年,內蒙古經濟總量接近1.9萬億元,位列全國中游。全區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初,城鎮化率僅有12%左右,而如今農牧民紛紛進城安居樂業,城鎮化率已超過60%。

  “在從呼和浩特前往北京的汽車上,我看到了橫跨中國北部的北京-烏魯木齊高速公路的一段線路。不久前,這條世界上穿越沙漠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我還看到了將會連接呼和浩特與北京的高速鐵路的巨大基座。這些21世紀的超級工程象徵著內蒙古實現的巨大跨越!”塔夫羅夫斯基説。

  他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給內蒙古加快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內蒙古的戰略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民族區域自治顯現強大生命力

  7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忠實踐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守住民族團結的生命線,各族人民當家做主。正因為如此,自治區的經濟才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社會建設才能取得歷史性進步。

  現在擔任國際商業經濟學學者聯合會埃及地區副主席的埃及小夥子大偉告訴記者,中國實現民族團結的重要原因是黨的團結和國家領導人的鋼鐵意志。“中國各民族互相團結、共同繁榮,這説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強有力,也説明黨和政府為讓人民保持團結做了很多工作。”

  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穆斯塔法·易卜拉欣表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産黨制定的開創性政策之一,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值得“尊重和讚揚”。在這一制度支撐下,各民族齊心協力,為整個國家的發展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皮埃爾·皮卡爾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了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使之走上互幫互助、共同繁榮的道路,內蒙古自治區就是很好的例子。“自治區成立以來,該區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很大提高,與過去的貧困形成對比。”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副所長饒兆斌説,從全世界範圍看,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上“中國是最開明的少數國家之一。”

  胡逸山説,中國的民族政策“在世界上肯定處於領先地位”,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國家學習。他認為,中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沒有讓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成為阻礙國家團結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這意味著中國以務實的態度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處理民族問題。

  生活在埃及的大偉對中國民族政策感觸尤其深。“去中國前,我還以為不同的民族沒法生活在一起。在很多中東國家,不同民族互相鬥爭,造成了很多問題。民族問題不解決,這些國家想要太平就不容易。”

  “去中國後我的思想改變了。”大偉告訴記者。他發現,中國的56個民族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努力,為同一個國家、同樣的目標奮鬥,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他們(中國人)介紹自己時不會説,我是什麼民族的或者我是哪的。他們説的是:‘我是中國人。’”

  “我很敬佩中國社會文化高度融合、民族高度團結這一點,也希望我們中東地區的國家都向中國學習,實現穩定。”大偉感慨地説。(執筆記者劉健、陳靜;參與記者阿斯鋼、魏良磊、高蘭、鄭思遠、鄭凱倫、林昊、趙悅、鄭斌、周良)

  原標題:草原上的天堂——外國人眼中的內蒙古成功之路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