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東盟可持續發展籌資論壇在泰國舉行 中國經驗受肯定

2017-08-23 10:12: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泰國記者 李曉萍):東盟可持續發展籌資論壇21日、22日在泰國清萊舉行。這次會議由東盟秘書處、中國駐東盟使團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舉行,旨在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東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扶貧減貧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在此次會議上得到了與會人士的肯定。

  中國和東盟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保護環境等領域面臨著共同的挑戰,在促進經濟增長、推進社會進步、加強生態文明等方面也面臨著共同使命。據統計,在東盟地區,3600多萬人生活在極端貧困狀態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徐浩良説:“東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挑戰,總體來講,極端貧困率已經降到7%-8%,但是如果從多維貧困指標來説,貧困人口還相當多,而且很多人在貧困線附近,很容易就造成返貧。因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挑戰還非常大。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合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人文教育、人力資源發展方面進行投入,能夠幫助相對落後的東盟國家實現發展,這對於東盟的發展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對東盟國家來説,扶貧減貧和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的任務。在這方面,中國近年來也在和東盟展開闔作,中國多個機構在老撾、柬埔寨等地開展扶貧援助項目,中國對東盟一些國家扶貧人才和經驗方面的培訓已經進行多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老撾副總幹事穆拉利説,脫貧對老撾來説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老撾也設定了2020相關目標,但是面臨不少挑戰。國際組織和老撾政府在密切合作,中國可以提供很多借鑒,“在這個會議上,我想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國來學習一些經驗。這些問題在中國也曾經出現過,但在較短時間內就被克服了。中國有十幾億人口,我想不明白,為何我們只有六百多萬人口卻做不到。所以我想中國有太多的經驗需要我們學習了。” 

  在徐浩良看來,這些經驗當中,有一些中國特色的經驗和措施值得肯定,“中國發展經歷實際上是一個政策創新的經歷,40年來政策在不斷探索創新。中國現在強調精準扶貧,中國關於貧困戶的統計數據可以到村到戶,這樣的投入沒有非常明確的政治導向是做不到的。中國政府在扶貧中保持開放性思維,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國最初推出的小額貸款是學習了其他國家,後來一直在技術上進行創新,比如豐富付款方式,取代了傳統的付款方式,使扶貧措施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政府有強有力的統計系統,但是也願意保持開放的姿態,願意接受國際機構對中國發展狀態的評估,用他們自己的方法評估,産生新的討論。我認為,這也是中國扶貧成功的重要因素。”

  除了扶貧和減貧,在能源、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領域,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僅在具體的資金支持領域,中國自2013年起,連續三年向東盟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援助,以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救災和經濟技術合作。中國為東盟提供了兩期各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基礎設施專項貸款。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玉剛説,在調研的過程中,他們了解到東盟當地普通民眾有走出大山看看外部世界的願望,他們渴望改善基礎設施,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基礎設施發展本質上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並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並不是一些人誤解的那樣。所以,我們的一些理念、元素和經驗怎樣和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合起來,我們在做方案和項目設計的時候,是應該去考慮的。”

  陳玉剛認為,隨著中國—東盟合作的不斷深入,未來雙方在語言、技能和教育、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也可以有更多合作項目。

  目前,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也在創新一些合作機制。比如利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構建一種務實、高效的新合作模式,造福區域人民。中國駐東盟使團參贊柯友生説,相關方面還在制定新的行動計劃,希望有更多造福區域民眾的政策出臺,“我們一起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特點就是務實,行動要快,目標準確,我們不希望和其他機制一樣只是政治對話,我們希望務實、出成果。實際上已經有一批早期成果了。我們現在正在逐步推進。隨著新的行動計劃出臺,我們相信下一步一個個的項目都會出臺。尤其是在減貧、可持續發展方面,這都是重中之重。涉及中國和流域國家民生的項目,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