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西藏】西藏多種幫扶措施助力民眾脫貧

2017-08-28 09:58:3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德吉新村建設邊境小康示範村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沈維華):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高寒缺氧艱苦地區,同時也是中國最大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多,群眾困難多。五年來,西藏出臺多種幫扶措施,如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提供普惠性崗位、小康示範建設等等,助力民眾脫貧,改善民生。

  2016年,西藏拉薩市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和小康安居工程,計劃將面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狀況和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貧困群眾遷往19個安置點。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個實現搬遷入住的安置點,2016年3月開工,2016年7月實現貧困戶全部搬遷入住,目前居住有184戶712人。

  今年62歲的格桑是第一個自願報名搬遷到三有村的村民。格桑一家有6口人,原本住在茶巴拉鄉色麥村6組,居住的房屋破敗漏雨,房後是山,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搬遷前一家種著6畝多的土地,女兒在拉薩打工,全家全年的收入只有6000元。格桑説:“聽説區裏有貧困戶搬遷安置項目,我就第一個自願報名了。搬到這以後,生活很幸福,和從前相比真是天和地的差距。現在我在村裏的養牛場打工,小女兒在村橋頭賣炸土豆,全家全年的收入有18000元。”

格桑與老伴達雪

  格桑提到的養牛場是三有村精心謀劃的配套産業項目,目的是為搬遷來的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脫貧。三有村一共成立了藏雞養殖、奶牛養殖和草藥花卉種植三個合作社。目前全村360多個勞動力已全部實現就業。最初,村民們在村裏的合作社工作,每人每日報酬是50元,如今報酬已漲到每人每日80元。

  格桑現在不僅生活改善了,家中孫輩的上學問題也無需操心。格桑家中有兩個孫輩,一個在村裏的幼兒園上學,另一個在縣中學上學。格桑和老伴達雪説,孫子上學都是免費的:“在縣中學上學是住宿制,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放假時,還有班車專門把孩子們送至家門口。”

  除了格桑外,色麥村還有3戶人家也搬到了三有村。看見他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色麥村的鄰裡都很羨慕他們。之後色麥村又有6戶人家搬遷到了另一個貧困戶易地搬遷安置點——四季吉祥村。

四季吉祥村産業佈局圖

  四季吉祥村同在曲水縣,建有貧困戶住房365套。村黨支部書記索朗央吉介紹説,四季吉祥村是2016年8月動工建設,當年的12月15 日就完成了建設和入住。與三有村村莊和産業同步建設不同,“産業先行”是四季吉祥村最大的特點。四季吉祥村周邊佈滿了凈土健康産業、萬畝中藏藥材種植基地、西藏最大的林木良種繁育基地、規模奶牛養殖場、有機肥廠等7個産業項目。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産業佈局,四季吉祥村才選址這裡。四季吉祥村已搬遷入住287戶1325人,其中有勞動力642人。有賴於周邊的産業佈局,村裏目前已解決480多人的就業問題。

  今年46歲的四季吉祥村村民巴桑卓瑪原來居住在較為偏遠的茶巴拉鄉。巴桑卓瑪家中共有6口人,丈夫患有腎臟病,沒有勞動能力,家中生活十分清貧,一年只能外出置辦生活用品兩次。自從去年12月搬遷到四季吉祥村後,巴桑卓瑪在村附近的凈土健康産業園區務工,負責為玫瑰等經濟作物除草,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報酬。巴桑卓瑪説:“原來住的是土磚砌起來的房子,搬遷後住的房子既寬敞,條件也好,交通也方便。我的一家有6口人,我和一個兒子在凈土健康産業園區務工,另一個兒子在拉薩餐館打工。以前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7000元,在拉薩打工的兒子是唯一的收入來源。搬遷過來後,經濟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前半年,我們一家兩口人在園區拿到了一萬多元的收入,現在心裏挺高興的。”

四季吉祥村村民巴桑桌瑪

  位於林芝市米林縣裏龍鄉的德吉新村也是一個搬遷安置村,這裡的村民是2001年從昌都市貢覺縣木協鄉木協村搬遷而來,當時共搬來30戶貧困戶,共180人。今年25歲的扎西曲珍還記得,在昌都時住的是三層的土坯房,家人靠種地為生,但昌都水資源匱乏,大家總盼著下雨。家裏收入微薄,過藏曆新年時也沒有新衣服穿。她説:“以前在昌都用水很困難,要走一公里的路去挑水。現在用水有自來水,用電也方便。以前昌都常停電。現在生活條件也好了,各方面都有改善,我挺滿意的,現在沒什麼困難了。”

  扎西曲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中共有5口人。現在扎西曲珍一家的年收入有40000元。她的收入來源除了種地和採挖蟲草外,還有村裏提供的一個普惠性的崗位,參與村裏防火、防盜和巡邏工作,這個崗位每年給她帶來3000元的收入。

  德吉新村一共為貧困戶提供了29個普惠性崗位,包括農村水管員7名,生態護林員1名,環境監督員1名,農村飲水水源地保護員1名,草原監督員1名,生態宣傳員11名,森林生態脫貧崗位7名,使得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

扎西曲珍

  為了徹底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德吉新村正在建設邊境小康示範村。目前德吉新村已新建住房53棟,建房費用政府承擔60%,村民自籌40%。對於村民需自籌解決的資金,國家提供了500萬的銀行信貸。以一套供4-6口人居住的200平米的住房為例,工程造價約40萬,政府承擔24萬,個人承擔的16萬可通過貸款解決。到2018年6月,全村73棟住房將全部建成併入住,村裏的活動場所、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也將全部建成。

  不僅是德吉新村,西藏多地都開展了類似的生態文明小康示範建設,位於山南市乃東縣昌珠鎮的克松居委會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6歲的克松居委會村民仁旦次仁告訴我們:“像道路,以前是土路而且特別窄。2014年我們這邊實施生態文明小康示範建設,道路擴建,增添了運動器材,建起了停車場、廣場、活動站,方便老百姓。”

  説起西藏多年來巨大的變化,仁旦次仁説她自己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她還記得,小時候生活特別貧苦,家裏經常斷糧,要到處去找糌粑和糧食。當時全家11口人住在兩間土房裏,9個兄弟姐妹只有一床被子。而如今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的家裏有一輛大客車和一輛轎車,年收入5萬左右。兩個孫子都是大學生,大孫子拉薩商校畢業後,現在在那曲地區巴青縣電視臺工作,小孫子今年也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

仁旦次仁

  仁旦次仁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她告訴我們,政府對老年人有生活補助政策,她每半年能拿到1380元的養老補貼。她也不擔心醫藥費的問題。她説:“(百姓)有很多的補貼,生活太幸福了。像住院的話,70%由衛生局報銷,剩下的部分民政局看具體病情給報銷。”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姜太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將本級財政收入70%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2016年底全區貧困人口已減少到46萬人。可以説,正是得益於這種全方位有始有終的扶貧政策,讓像仁旦次仁一樣的貧苦藏族群眾一步邁入了現代文明社會。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