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大V走進西城非遺保護中心 跟傳承人學"捏面人"

2017-09-08 22:52: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尹紅燕):9月8日上午,來自阿爾巴尼亞、俄羅斯、意大利、法國、巴基斯坦等國的絲路大V走進北京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聽非遺傳承人講故事、説歷史,參觀核雕漆畫、鼻煙壺製作,觀看中幡、空竹表演,參與變戲法,跟隨非遺傳承人一起捏面人,體驗這些非遺項目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以下簡稱“非遺中心”)是目前北京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專業展覽館,館內聚集了一批“非遺”傳承人,他們製作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展示各式各樣的老北京絕活兒,傳承中國民間傳統技藝。

  耍中幡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雜技項目,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團長付文剛帶領他的學生們,為絲路大V們表演了一場絕技:天橋中幡,一根9.9米長、懸挂長條錦旗的粗竹竿,在非遺傳承人手中舞出各種新花樣。

巴基斯坦高級記者亞希爾•哈比卜•汗(中)體驗耍中幡技藝 攝影 楊斌

  “耍中幡太需要力量了,而且很難控制平衡,這要冒很大的風險。”來自巴基斯坦的高級記者亞希爾•哈比卜•汗看了精彩的中幡表演後,也親自嘗試了一把。他表示,這個項目非常難,至少需要花費十年的時間訓練。俄羅斯著名漢學家、政論家、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裏•塔夫羅夫斯基説: “中幡很特別,非常酷,我從來沒在俄羅斯看過。”他對中幡表演非常讚賞,並表示,這種傳統精神值得提倡。 

絲路大V與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部分成員合影 攝影 楊斌

  不僅看表演,絲路大V們還親自動手體驗面塑技藝,各顯神通、相互比拼,動手捏起了‘’熊貓‘’。面塑,俗稱“捏面人”,是將糯米粉或麵粉捏塑成動物、人物等手工藝品。它的特點是活靈活現,一個小小的面人藝術品積澱了深厚的民間記憶和民俗文化。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法國著名政經記者格雷高利•海勒成功捏了一隻小小的‘’熊貓‘’,他驕傲地説:“我平時就很喜歡動手,這對我來説so easy!”

  雖然捏的‘’熊貓‘’不如非遺傳承人捏的精緻,但阿爾巴尼亞前駐華大使馬忠•佩卡非常開心,他説:“這裡的每一件手工藝品都有特殊的品質、特點,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我可以通過這些來認識北京,了解中國。”

  阿爾巴尼亞前駐華大使馬忠•佩卡(左一)在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體驗非遺項目“捏面人” 攝影 楊斌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教授、亞洲觀察中心副主席羅密歐•歐蘭迪在體驗捏面人時表示,這些手工藝品和製作技藝保護的非常好,從幾千年傳承到現在,非常不容易。這不僅是古老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許多國家都應該向中國學習。

絲路大V們觀看戲法表演 攝影 楊斌

  法國著名政經記者格雷高利•海勒(左一)和巴基斯坦高級記者亞希爾•哈比卜•汗(右一)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變戲法 攝影 楊斌

  除了看表演、捏面人,絲路大V們還親自參與戲法表演,走進傳承人工作室,欣賞核雕、漆畫、鼻煙壺等手工藝品,向非遺傳承人現場請教,學習製作方法。體驗這些非遺項目後,英國華智教育集團留學顧問戴德基感嘆到:“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北京在對文化遺産的保護上做得非常好。”

  馬忠•佩卡也表示,手工藝品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品,具有特殊的價值。中國人民很有天賦,很聰明。在讚美的同時,他還説:“中國人民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很用心,應該將這種保護意識傳承下去,這也值得我們每一個國家借鑒和學習。”

絲路大V驕傲地展示他們捏的‘’熊貓”   攝影 楊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