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成為非遺保護的生力軍

2017-09-19 09:22:46|來源:央廣網|編輯:趙春曉

  在非遺保護的研究中,生産性保護方式多次被提及。記者在參加“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採訪活動時在貴州發現,黔東南州通過手工藝專業合作社,把非遺傳承人的特殊技藝轉化為産品,在帶活地方文化産業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彰顯了合作經濟組織強大的傳承能力。

  據了解,黔東南州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1項3個保護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3項72個保護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92項242個保護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54項300個保護點,其國家級項目總數位列同級地州市第一,是全國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州。

  

  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讓黔東南州迅速崛起了一批以“非遺”技藝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非遺合作社,通過專業設計、集中培訓、分散生産、統一收購銷售的方式,帶動了數萬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如今,手工藝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黔東南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黔東南州合作社參與非遺保護的鮮活模式,不僅解決了部分人的生計問題,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地方特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內涵和外延,有效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市場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産性保護,關鍵是將文化保護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目前,在政府的力量和非遺傳承人個體保護之間,留下了一片寬廣的空白地帶,亟待社會組織的更多參與。

  在農村鄉民社會裏,非遺和農民合作社之間有天然的共性,合作社理應成非遺生産性保護和産業化探索的主要載體。畢竟,在農耕文化為基礎的非遺保護中,村民才是參與傳統村落和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借助合作社”自願、平等、互助”的運營機制,可以更好地激發民眾保護非遺的內生力量和文化自覺意識,激活非遺文化的多樣性和生命力。

  甚至還可以嘗試成立跨區域的同類非遺文化合作社聯合社,以共同的文化基因為紐帶,合力打造非遺文化品牌。同時,還可以鼓勵大學畢業生領辦非遺合作社,用網絡思維帶動非遺品牌,用足國家對專業合作社的稅收、貸款等各項扶持政策。

  時下,非遺保護,正當其時。沿著生産性保護思路前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本真性、原生態保護的同時,積極尋求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的生存發展空間,必會對非遺文化産業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