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一張紙能保存1500年?這個答案在丹寨石橋村

2017-09-19 10:21:2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劉維靖

石橋村穿洞內的造紙師傅正在抄紙。 攝影:黃蓉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黃蓉):貴州省丹寨縣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村落,那就是被稱為“中國國紙之鄉”的石橋村。石橋村的古法造紙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法造紙的“活化石”,這裡製造的迎春紙可以保存1500年,令人驚嘆。9月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大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來到石橋村,了解古法造紙的奧妙。

  保存1500年的奧秘:水質好 工序多

  在石橋村的穿洞內,記者看到村民們正在抄紙,嫺熟的技藝讓這已有千年曆史的造紙技術煥發著勃勃生機。作為古法造紙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興武告訴記者,他家的祖祖輩輩都在這裡造紙,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18代了,“現在我們造的迎春紙可以用於古籍修復,達到古籍修復標準的用紙,在中國只有我們石橋村。”

  石橋古法造紙主要生産的是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古法造紙是以構樹皮為原料的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純手工的造紙技術,一張普通皮紙的産生,要經過選料、揀料、打漿、抄紙、曬紙等18道工序,為時3天。而由王興武生産的迎春紙,要經過120道工序、45天時間。

  除了複雜的古法造紙流程外,這裡造出來的紙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穿洞內的水。由於特殊的地質原因,穿洞中的鐘乳石生長速度很快,因而表面質地較軟,有奇異的觸感。穿洞中流出的水質非常好,自古就有匠人在穿洞口建坊造紙。

  “這裡的水造出來的紙的PH值在7.5到8之間,符合古籍修復用紙的要求,而別的地方我們也試過,達不到這個數值”。王興武解釋道,“這樣造出來的紙可以保存1500年以上,而且迎春紙薄如蟬翼,要求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纖維、酸鹼度、水質和厚度的要求細緻。目前它應用於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的文物修復。”

  不斷創新 古法造紙遠銷國外

  抄紙是造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需要造紙師傅用眼睛去感覺紙張的均勻度、厚度還有纖維度。為了保證造紙的品質,王興武説,他要求造普通紙的師傅至少要有3年的經驗,而造書畫紙的師傅則需要有20年的經驗,製造古籍修復用紙的師傅則需要30年的經驗。

  面對機械化造紙的挑戰以及市場上的不同需求,王興武在最近十幾年內研究出了花草紙、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麻絲紙等160款紙張,很多産品都遠銷國外,如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冰島等國家。

  2008年,在王興武的帶領下,石橋村61家古法造紙戶按照“自願參與、民營民管”的原則成立了石橋黔山造紙專業合作社,走上了規模化經營之路。目前,合作社已經有88人參與,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造紙師傅的每月工資在2000到7000元之間不等。合作社的經營方式主要是開設花草紙製作體驗店,以及給需求方直接供貨。談到未來的計劃,王興武表示希望積累一點資金,能夠進一步擴大合作社的規模。

  石橋村的古法造紙技術與漢代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其碓、碓桿、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生産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與《後漢書·蔡倫傳》中提到的“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很相似。認定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1400年—1500年的歷史。 

  據了解,2005年,石橋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06年,貴州省文化廳將石橋村命名為古法造紙藝術文化之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