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濃郁文化自信聚合非遺保護傳承網動力

2017-09-20 21:18:31|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楊玉國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濃郁文化自信聚合非遺保護傳承網動力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近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正式啟動。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與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聯合組織開展此次活動,旨在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積極探索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形勢下,如何主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也是蘊藏民族精神的符號基因,更是濃郁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採訪活動來到黔東南州,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動力。該州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1項3個保護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3項72個保護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92項242個保護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54項300個保護點,其國家級項目總數位列同級地州市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州。 

  分佈于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眾多精彩絕倫的中華“非遺”,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傳承、文脈賡續的重要象徵。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重要的方式之一是將文化保護與市場推動相結合。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豐富,其就崛起了一批以“非遺”技藝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非遺”合作社,通過專業設計、集中培訓、分散生産、統一收購銷售的方式,帶動了數萬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被人們稱為“侗歌窩”的小黃村,“飯養身,歌養心”,村中幾乎人人會唱歌,當天記者探訪小黃村時就感受到了侗族大歌百人合唱的震撼場面:從三四歲的幼童到七八十歲的老者,不論男女,全都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再比如息烽縣的“非遺週末聚”,舞臺上來自息烽縣的男女青年們為觀眾展示屬於本土特色的苗族蘆笙舞、流長陽戲。臺上載歌載舞,台下則有各種苗繡展臺和非遺傳承人現身吸睛,更有息烽特色小吃吸引遊客的味蕾。 

  “非遺”傳承和發展,得益於政策支持。為防止非遺項目失傳,國家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今年1月,中辦國辦還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隨著制度不斷健全,在新形勢下可以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實實切切的投入,近年來以國家政策為引導,各地政府、各界機構廣泛展開非遺主題多種項目實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比如黔劇《湄水長歌》、話劇《此心光明》等,都曾獲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立項。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基金會幾天前也宣佈,將提供500萬元人民幣,促進唐卡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弘揚優秀少數民族文化。 

  借助“互聯網+”之力,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也變得更有活力。此次“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就有助於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生狀態和脈絡根源,用網絡元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用鏡頭、用筆墨、用聲音充分展現中國非遺之美、展示非遺傳承人和保護工作者的精氣神,進一步喚起廣大網民關注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積極氛圍。(秦豫)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