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同根同源 閩南博餅遊戲背後的兩岸文化認同

2017-09-20 21:15:56|來源:央視網|編輯:楊玉國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同根同源 閩南博餅遊戲背後的兩岸文化認同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向採訪團成員介紹博餅遊戲。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古詩有雲: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節,這一始於唐朝的中國傳統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在這一天,人們“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祝福團圓美滿,祈盼豐收幸福。

  在我國閩南和台灣地區,人們用另外一種獨特的方式歡度中秋:博餅。佳節之際,夜色闌珊中,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噹聲,節日的喜氣洋溢於清脆的骰子聲中。

  9月19日,記者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大型網絡宣傳活動採訪組在廈門親身體驗了一把博餅遊戲。

  參加遊戲者十人一桌,桌上放置大小不同的月餅作為獎品,然後用六粒骰子投擲,設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分別以出現一顆紅四、二顆紅四、三顆紅四為得餅。狀元是以出現四顆紅四點、兩顆紅一點為最高級,稱“狀元插金花”,得餅也最多。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介紹,中秋博餅,據傳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所發明的,“大家坐在一起,男女老少,親朋好友,一起遊戲,其樂融融,體現親情友情,寓意團圓美滿。”但也有專家認為,博餅存在的時間可能更為久遠,博餅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

  但不管怎麼説,千百年來,在閩南地區,中秋博餅早已成為一種商業活動和大眾遊戲。在我國台灣地區的一些城鄉以及金門縣,至今也還流行中秋博狀元餅的習俗。仰望著同一輪明月,在共同的博餅遊戲裏期盼團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在此次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座談會上説,海峽兩岸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承傳著許多共同的生産生活方式,有著共同的民間信俗。

  博餅這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這項民間文化活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陳吉介紹,福建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省,近年來在非遺保護和傳承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就包括積極推進閩臺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積極作用。

  除了共同在中秋之際博餅之外,近年來閩臺之間搭建多個平臺,還在媽祖信俗、關帝信俗、鄭成功信俗、客家祭祖等民間信俗活動上展開文化交流,並且已經常態化和規模化。

  “兩岸之間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有力地推進了閩南特色文化藝術的發展……豐富多彩且富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在給台灣民眾帶來審美享受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陳吉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