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防治荒漠化·庫布其在行動】從“死亡之海”到生命綠洲

2017-09-21 13:00:28|來源:新華社|編輯:劉維靖

  “我現在一個月就能收入6000多塊錢,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杭錦淖爾村村民吳直花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5個多月前,她作為幫扶對象加入了億利甘草産業扶貧項目,在阿木古龍甘草産業示範園打工,每天能拿到200元的報酬。在此之前,作為貧困戶的她,年收入只有2000元。在她身後,幾千畝沙柳築成一道綠色屏障,擋住了風沙南進的腳步。

甘草種植戶吳直花

  吳直花的經歷只是“庫布其治沙模式”的一個縮影。近20年來,政府引領,企業投資,農牧民參與,科研機構助力,眾力齊發,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不僅發生了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還實現了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産業發展的目標。

  政府主導,向“死亡之海”宣戰

  在蒙語中,庫布其意為“弓上的弦”,而庫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黃河拉成“幾”字形,橫亙在鄂爾多斯市北部,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受過度放牧、亂墾濫伐影響,沙進人退,威脅“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蒙古包旅遊點(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歷史上,大漠黃沙給了邊塞詩人無數靈感,但現實中的沙漠更像是一個惡魔,一片“死亡之海”,不斷吞噬良田和草場,也嚴重制約著當地居民的生産生活,之前甚至發生過居住在沙漠腹地的牧民因難産未及時送醫導致死亡的悲劇。

  上世紀90年代,鄂爾多斯市和相關旗區明確“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提出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生態重點工程的主導引領作用,治理荒漠化。其中,穿沙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是內蒙古杭錦旗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穿沙公路。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穿沙公路于1997年開工建設,1999年全線貫通。為修築穿沙公路,杭錦旗旗委、政府組建治沙公司,派專職人員進行沙漠生態植被建設試驗。制定了“北鎖南堵中切割”的綜合治理方案,同時提出了“前擋後拉”的沙丘治理辦法和“栽死的、種活的、養綠的”的長遠治理方案。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截至目前,穿沙公路兩側共完成人工造林34萬畝,飛播造林56萬畝,設置沙障4.7萬畝,封沙種草107萬畝。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衍生出特有的“穿沙精神”,鼓舞一代代治沙人繼往開來。

  穿沙公路的建成,帶動了全旗交通、旅遊、扶貧等方面全面發展。極大地縮短了杭錦旗梁外地區與沿河地區之間的運輸里程,每年可節約工農業産品運費2000多萬元,增加旅遊收入1000多萬元,增加過路收入600多萬元。

  此外,杭錦旗還鼓勵企業和個人以承包“五荒”、入股、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方式參與生態工程。對成績突出的企業和造林大戶,優先納入工程範圍。僅2009年以來,企業和農牧民的生態建設投入就達到30多億元,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壓力。

  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顯示,過去5年間,庫布其沙漠流動沙丘減少了49萬畝,中度、極重度沙化土地減少114萬多畝。

  企業發力點沙成“金”

  生態建設投入大,沒有産業和效益驅動,難以持久。多年來,一批企業在政策支持下,投資參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發展林沙産業,探索出一條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之路。

  甘草既是藥材又能固沙、改良土質。20多年來,億利集團在沙地裏種甘草5萬多畝,還以“公司+農牧戶”的方式建設甘草種植基地,為旗下的中蒙藥廠提供了優質原料,並出口日、韓、德等國,現已在建設黑枸杞、肉蓯蓉等沙地藥材種植項目。

  生態光伏是億利治沙扶貧的另一個重要模式。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規劃建設1000MWp生態光伏治沙項目。目前治沙2萬畝,年發電5億度。

  庫布其沙漠年日照時數3800小時以上,沙漠發電量充足。同時,利用光伏板遮光擋風特點,減少沙漠蒸發量,在板下種植優良耐旱牧草,帶動農牧民集約化養殖綿羊、家禽等。

 

內蒙古億利生態能源光伏電站。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同圓庫布其生態工業治沙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利用風積沙生産出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同圓陶瓷”牌地磚並投放市場銷售,走出了一條工業治沙的新路子。而且依託鄂爾多斯豐富、優質、低廉的資源優勢及天然氣價格優勢,大大降低了産品成本(每塊磚的成本為0.3元),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此外,當地還大力發展第三産業,響沙灣、銀肯塔拉等沙漠生態旅遊項目……大批企業治沙、開發林沙資源,帶動了庫布其沙區由單純治沙向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並舉轉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態産業體系。

  有綠色就有希望

  在庫布其沙漠治理中,億利摸索出一系列植樹的“微創技術”,減少對地表的擾動。

  據億利資源集團庫布其生態事業部副總經理孫永強介紹,微創技術”主要有水氣植樹法、螺旋鑽植樹法和無人機植樹技術。

螺旋鑽植樹法。新華社記者 關開亮 攝

  億利治沙人還借助庫布其沙漠風向特點,在流動沙丘迎風坡的3/4處以下,通過喬、灌、草科學搭配種植,集中在沙丘的下部擋住來風,利用風力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如此填埋沙丘底部,使流動沙丘高度逐步下降,以達到削峰填谷的目標。無需全面種樹,極大地節約了成本,每畝節約沙障製作費1000多元,還具有成活率高的特點,可以迅速提升沙漠植被覆蓋率。

  有技術,有經驗,關鍵還是靠人。

  2014年,央視播出的公益廣告讓全國人民記住了杭錦旗獨貴特拉鎮的張喜旺,也記住了庫布其治沙這一偉大事業。

  關於治沙植樹,張喜旺有自己的看法,曾經,由於沙漠入侵,吞噬了獨貴塔拉鎮的一個牧業隊的所在,隊上的人無以生計只好解散,很多人家也被迫搬遷。而現在,包括自己的民工聯隊在內的幾十支隊伍竟然能在無人區植綠,沙漠還那麼可怕嗎?

張喜旺。新華社記者 關開亮 攝

  正如張喜旺的名字一樣,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庫布其沙漠從“死亡之海”轉變為充滿希望的生命綠洲。

  這條黃河之弦的明天會更好。(記者關開亮)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