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文化體制改革讓農民“樂起來”

2017-10-10 17:01:0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c20171010001

  今年國慶長假,回到老家,幾年沒回去,發現村裏的變化著實蠻大,不僅路面變寬了,街道乾淨了,而且還在村前開闢出一個小廣場,專門用來跳廣場舞。

  “現在廣場舞已經成功的攻佔了農村,每天晚上還不是一波人跳,三四波人,比著跳。”三叔給我介紹説。

  “現在從縣裏到鄉里開會,都強調要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而且還有專門的配套資金,修這個小廣場的錢就是用的配套資金,包括村裏的文化室,各種樂器和音響,都沒用村集體出錢,有錢就好辦事啊。”年輕的大隊書記主動在旁邊給我這個“外鄉人”介紹。

  回到家裏和母親閒聊起廣場舞的事,母親笑著説,現在不僅小媳婦去跳,村裏一些上了年齡的老年人也在積極組織隊伍,準備加入到廣場舞的行列。

  “咱們農村跳廣場舞有優勢啊,地方大,也不存在擾民的問題,還都積極參與,基本沒有反對跳廣場舞的。”母親説。

  本來在城裏是個熱議的社會話題,結果到了農村卻變成了一件讓人開心和諧的事,這個現象本身其實就説明瞭一個問題:中國的農村文化生活也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享受到改革紅利。

  説到農村文化建設,恐怕大多數生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甚至是八零年代的人都對家裏墻上的“小喇叭”不陌生,喇叭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塊磁鐵加上一個線包,外邊連著一個內小外大的喇叭頭。其實這個“小喇叭”真正的“學名”叫舌簧喇叭,作為當時農村廣播的唯一渠道,也是村裏老百姓唯一的娛樂方式,飯後聽袁闊成播講的《三國演義》成了很多七零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共同的記憶,因為那個時候電視還是稀罕玩意,只有大隊部裏才有一台,但被鎖在村集體辦公室的特製木頭箱子裏,只有村支書才有鑰匙,所以大多數時候,大家還是以聽廣播作為主要的娛樂休閒方式。

  除了廣播,最能吸引大家的恐怕就是隔月來一次村裏放電影這個事了。因為兩個月才能輪一次,所以每次電影放映員到村裏來放電影,都被奉若上賓,吃好喝好,好生伺候。

  再到後來村裏因為承包山林和魚塘出現了“萬元戶”,個別富裕家庭的村民買了電視機,金星牌14英寸黑白彩電,六百多塊錢一台,還得找關係才能買到……墻上的“小喇叭”漸漸失寵,看電視成了人們在茶余飯後主要的娛樂方式。

  《霍元甲》、《蛙女》、《乙未豪客傳奇》、《聰明的一休》、《恐龍特急克塞號》……這些難忘的經典老片其實就是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大餐,也是在那個略顯艱苦的年代人們還能擁有較高幸福指數的重要原因——因為精神富足,所以在物質生活貧乏的時代,倒也不覺得多麼辛苦。

  因為電視機沒有普及,在那個年代騎在領居家墻頭上看電視其實一點也不新鮮,甚至在夜晚賣門票看電視劇都不是什麼新奇事,但隨著農村互聯網的普及,電視也和城裏人家裏的電視機一樣,逐漸的被閒置起來。

  新農村建設讓農村美起來了,農村文化體制改革讓農民“樂起來”。從舌簧喇叭到鄉村電影,再到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互聯網,廣場舞,農村文化生活的幾個節點標誌物,其實也直觀的反映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幾段歷史,未來中國農村文化生活會走向何方。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農村文化體制改革所帶來的收穫一定會比以往更多,它帶給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大餐也一定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盛!(何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