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從村級衛生室變遷史看醫改百姓獲得感

2017-10-10 16:07:2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c20171010001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永恒的話題,也是逃不過的問題。在吃飽喝足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後,人不免要面對生病的問題,所以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村裏的村民的醫療保障水準如何,是最能看得出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如何獲得改革發展成果的獲得感的。

  作為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筆者,切身感受到了醫療保障在中國的農村一步一步如燕子銜泥築窩一樣艱辛築基的整個過程,也用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感受到改革成果是如何分享給每一個社會公民的。

  記得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村裏的村民的醫療保障非常簡單甚至是“簡陋”,在筆者的記憶裏,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就是到村裏的“衛生室”找村醫拿幾篇大白藥片子,或者是黑黑的被孩子成為“驢屎蛋子”的黑藥片,用毛糙的牛皮紙包著,實在不行,就打個屁股針,針筒也是粗粗的發黃的針筒,針頭也是重復使用的,當然,村醫還比較負責,每次都是用自己家裏的鋁鍋燒一鍋開水,煮沸消毒。

  村醫不幸病逝之後,鄉鎮衛生院成為村民看病的首選,雖然路途稍微遠了點,但因為鄉鎮衛生院硬體條件尚可,所以村民對醫院還比較信任,時間長了也逐漸習慣了去鄉鎮衛生院讓醫生看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新農村建設轟轟烈烈的展開,街道硬化,路燈也安裝上了,農村舊貌換新顏,與之相配套的是鄉村衛生室也從個人家裏轉移到了專門的村部大院裏,並且具備了輸液的條件,而這個時候全科醫生也配備到了村級衛生室,對於一般的感冒發燒,不用出村,甚至可以和鄉鎮醫院實現了“互聯”,一旦病人有危重情況,鄉鎮醫院可以派救護車直接到村裏,再也不用村民自己像原來那樣開著拖拉機往醫院裏送。

  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新農合在農村地區的全覆蓋,因病致貧的現象逐漸減少,村裏的衛生室也再次迎來了發展的機會,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成為新醫改的一個重要導向。村莊合併,成立社區成為主流,相應的村級衛生室也實現了合併,新成立的衛生室不但實現了面積擴大,而且人員也擴充了,兩名醫生一個護士,醫療保障的能力得到了再次提高。

  隨著新農合的發展和國家對國民醫療保險的持續投入,新農合併入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報銷比例進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看病負擔進一步減輕,一張醫保卡直接結算讓很多村民感受到了結算的方便,同樣,在社區衛生室,村民拿藥也比以前更方便,更便宜。一盒藥國家給報多少,自己拿多少,封頂線是多少,不用自己操心,一刷卡就一目了然。

  從泛黃的粗針筒到刷卡看病買藥,三十年歲月滄桑,一間小小的衛生室見證了中國醫療保障的各個階段,堅決不讓每一個病患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正在成為新一輪扶貧攻堅的重要目標,而社區衛生所也將繼續見證人民從改革發展中獲得滿滿收穫的整個歷史。(王庭)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