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改革紅利讓家鄉寧都農居舊貌換新顏

2017-10-14 11:18:4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春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CqgNOlnfNO-ALPbUAAAAAAAAAAA695.460x132

  我的一個朋友是土生土長的寧都縣人,老家在固厚鄉渣源村委會的一個偏僻小山村東排村,原來因為家裏窮,住在低矮的土坯房裏,據説還是他爺爺的爺爺建的,因年代太久,“土”的已經掉渣,這裡缺一點那裏少一塊,遇到在暴風驟雨,裏面下小雨,整個房子都感覺在搖晃。農村實行了承包制後,家裏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溫飽問題先得到解決,後來逐步有了些積蓄,開始慢慢的籌劃進行再建。

  當時在農村建一幢土坯房無須多大的投資,磚,用土和稻草拌在一起,放在專門的四方格子裏成型;木頭到自己山上砍或用拆下來的舊料也行;人工,親朋好友互相幫忙,只管飯就可。在九十年代初,農村建一幢不大的一層土坯房,用不了1000元;1991年8月一幢新的土坯房立起來,他們全家歡天喜地,他父親自豪的説我這一輩子做了件大事,的確也是,當時整個自然村即使是建土坯房的家庭也是屈指可數,他們家新建得房子被稱為標誌性建築,新來初到者被人指路,都是以此房為基本位置,叫其往東或往西。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_副本

寧都縣固厚鄉渣源村東排村小組舊貌  攝影:陳金民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的好政策越來越多,取消農業稅;種田有糧貼補,購農機有農機補,發展特色産業還有貼息貸款等等,村民的收入越來越多,建房的也不少,但大部分還是建得土坯房,只是少數人建起了洋房,此時他們家的房已經不起眼了,標誌性建築這一稱號也隨之轉移。

  而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到了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 贛州把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工作作為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頭等大事,制定了相應的補助標準,危房改造還可以獲得1.5到2萬的補助,由此掀起了新的建房熱,一幢幢洋房拔地而起。他們家也不落後,將土坯房進行改造,建起了三層樓房,如今走進農村首先躍入眼眶的就是造型各一、錯落有致的一排排新房。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2_副本

寧都縣固厚鄉渣源村東排村小組換新顏  攝影:陳金民

  絕大部分村民建了新房讓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觀念和習慣也隨之轉變,原來的廁所順便搭個茅草棚,甚至與豬欄連在一起,臭氣熏天污染了環境,現今新房衛生間安了沖水裝置,既舒服又衛生,並且建起了沼氣池,化糞為寶,用上了清潔燃料,沼氣水和渣還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另外,原來的土坯房破破爛爛,影響村容村貌,還帶來隱患;現如今新房取代舊房,危房隨之拆除,房前屋後養起了花,種起了樹,生活品味也隨之提升。

  住房是最大的投資,這是證明個人收入高低的最好注腳,農村新居成了普遍,足以説明村民的富裕度,體現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這一切在於黨的好政策,在於改革帶來的紅利,只有改革開放,農村才有活力,農民才有動力,農村改革為農民奔小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陳金民)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