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繼往開來

2017-10-17 14:43:5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趙春曉

  在長期實踐基礎之上的制度創新,為治理找到了抓手,為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未來打好了基礎

  歷史性變革,孕育于砥礪奮進的步伐之中。10月15日,一份《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記錄下5年來的一個個腳印,讓人們窺見中國奇跡背後的密碼。

  有人發現,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中,制度建設的內容佔到很大比重。從八項規定到整治“裸官”,從政府職能轉變到司法體制改革,從戶籍管理到高考招生,用制度尺子定規矩,用制度籠子防貪腐,用制度框子促發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制度創新,是把握過去5年成就與變革的一個關鍵入口。

  “制度設計”“制度建設”“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銜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制度”這一手棋牽動著治國理政全局,制度創新不僅成為一個系統工程,更成為一個基礎工程。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推進制度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成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重要環節,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正在形成與完善,保障著人民幸福安康、維護著社會和諧穩定、促進了國家長治久安,讓“復興號”在圓夢征程上一往無前。

  時鐘回撥。1992年,鄧小平坦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什麼要30年?一是因為各種制度成熟定型需要時間;二來也是因為,那些管根本、管長遠的制度,必然源於長期實踐的總結,必然要滿足長期實踐的需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發展大勢,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當做擺在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搭架子、定規矩、劃邊界,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5年探索築牢了執政興國的基礎,為未來的中國積累下寶貴的“制度財富”。

  有人統計,在中央深改組總共38次會議的新聞通稿中,“制度”出現了297次,是僅次於“改革”的高頻詞。這體現出執政黨清晰的制度思維、堅定的制度理念。扶貧是世界性難題,世界銀行在很多國家的扶貧項目打了水漂,為何中國贏得了脫貧攻堅的巨大成功?這背後是資金調配、貧困識別、産業發展、幹部動員等一系列堪稱“精準”的體制機制。環保並非一個新概念,長期以來卻是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為何在這幾年取得突破性進展?這離不開制度化的環保督察與“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責任追究。讓改革于法有據、讓發展有章可循,説到底為了以改革突破瓶頸、讓發展走上新路。從制度出發,才能理解為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容,才能理解為何外國觀察家會認為中國正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建構的革命”。

  制度創新,也是執政黨自身的一場“革命”。5年來,從出臺八項規定開始,制度之籠越扎越緊、越扎越密。《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産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産黨巡視工作條例》……出臺和修訂80余部黨內法規,構成了嚴密、管用的黨內法規體系,為個人扣上“風紀扣”,把權力關進“制度籠”,美國《赫芬頓郵報》感嘆,中共的黨內治理是“最具創新力”的舉措。從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到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再到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圍繞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集合”,讓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和領導力、號召力顯著增強,為中國發展鑄造了一個更堅強的領導力量。

  或許,拉開歷史視野,才更能看到這5年來制度創新的意義。在長期實踐基礎之上的制度創新,為治理找到了抓手,為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未來打好了基礎,增強了決策的穩定性、工作的連續性,更讓制度思維成為一種基本的思維,讓事業發展有保障、讓人民對未來有更穩定的預期。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制度創新史;走向復興的征程,也將是一個制度創新的征程。未來,同樣需要與時俱進推動制度創新,補足短板、完善不足,避免制度成為“稻草人”“泥菩薩”,不斷開創“中國制度”新境界。

  黨的十九大馬上就要召開了。這是一次為未來中國劃定航程的大會,必將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步伐,“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品質,讓治理更有水準,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行,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人民日報評論部   原標題:制度創新繼往開來——從十八大到十九大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