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保護與傳承:講好古村落的故事

2017-11-11 14:55:41|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韓宇辰

  

  浙江金華市武義縣俞源村景。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10月30日,由中國民協、浙江省文聯主辦的2017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武義)國際高峰論壇在浙江金華市武義縣俞源古村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意大利、德國、澳洲等國家和地區的150余位學者及與會代表,聚集在俞源村古老的祠堂,就“講好傳統村落故事,挖掘傳統村落文化”為主題,在此共商古村保護,共謀古村發展,發出中國傳統村落的遺産保護與文化傳承的聲音。

  傳統村落: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浙江金華市武義縣俞源村是中國民俗文化村,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月30日,參加“2017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武義)國際高峰論壇”的嘉賓雲集俞源,一進入村口,佔地120畝的巨型太極星象圖在秋天的田野上呈現,古老的太極文化在江南大地上如花綻放。據村史記載,這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排列設計建造的,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體,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地學者參觀、考察。

  古樹參天的村莊,宋元明清古建築就達1027間,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遍佈村中的宗祠、宗廟、店舖、古墓、橋梁、私塾、書館、戲臺、花廳依然保存完好;重視教育的俞源村,較大的民居一般都設有書館,村中各房派均設有私塾,現仍有二座,為族人和房派子弟讀書之處……俞源村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是“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

  此次論壇選擇在俞源村最大的祠堂俞氏宗祠舉行,別有一番意義。高高的戲臺與祠堂內庭隔著一段距離,臺上的主講嘉賓與台下與會代表共同見證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際高峰論壇。原建設部外事司司長李先逵,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陳建文致辭,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産、景觀與領土治理與管理中心主任Carmine,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做了主旨演講。

  

  俞源村回龍橋與海麟院。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魂、文化的根。多年來,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致力於傳統村落保護和文化記憶傳承,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是古村之幸,也是文化之幸。“早在十多年前,中國民協名譽主席馮驥才先生率先與一批專家、學者,不停地奔走、呼籲保護傳統村落,到了今天,保護傳統村落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人心,人們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識在不斷加強,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了。”中國民協顧問、吉林省民協主席曹保明在會議間隙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按照國家公佈的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157個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浙江省共有176個村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列前茅;武義縣已獲批中國傳統村落12個,成功入選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俞源村古建築尤以公共建築最具特色,建築類型豐富,生活設施完善,文化內涵豐富。此外,村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壁畫和木雕、磚雕、石雕,村口有濃蔭成片的古樹林,整個村落仍保持著原有的形態和格局,無聲地訴説著古老而又新鮮的故事。

  《西塘宣言》依然響亮

  被稱為“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的馮驥才在2006年率領有識之士發表了呼籲保護古村的《西塘宣言》。11年之後,150名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再次雲集浙江武義,探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重大難題,浙江作為古村落保護的樣板,無疑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作為一次重量級的國際論壇,影響深遠的《西塘宣言》多次被與會專家學者提及:“保護古村落是農村文化發展中走現代化與傳統化相融合、經濟與文化相統籌、自然與社會相和諧之路的一種可行模式,是文化農村的最佳選擇……我們呼籲立刻開展中國古村落及其文化的調查和普查,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古村落名錄,全面整理村落遺産,分類保護……”可以説,這次論壇是繼2006年“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之後,又一次重要的里程碑,而未能親臨現場的《西塘宣言》的主倡導者馮驥才,也給此次論壇發來了賀信。馮驥才説:“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這是全民、全社會文化自覺的鮮明體現。這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文化傳承上出現的可喜可賀的新局面。希望諸位專家大力參與和支持,積極供獻良策,使武義傳統村落的魅力永世長存,並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的一個典範。”

  

  武義縣郭洞何氏祠堂。

  海南古村落保護任重道遠

  傳統村落用什麼樣的理念引領發展,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如何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傳承與創新的關係,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成為此次論壇關注的熱點,更將成為各級政府發展決策中的思維自覺和行動指南。30日下午,與會專家學者又圍繞“傳統村落保護的政府職責、行為機制構建;傳統村落民居建築保護與更新;原住民與傳統村落復興;民俗文化在傳統村落保護髮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産業與傳統村落有機更新;傳統村落保護的協同機制和策略(古村落群)保護案例”六大主題進行分組討論,各路專家各抒己見,成為此次論壇豐碩的成果。

  在此次國際高端論壇中,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魯樸、符策精也提交了相關論文,海南學者魯樸在分論壇中談到,由於經濟發展水準有限、災害性天氣頻繁等原因,海南傳統古村落的建築並不顯得特別恢弘和精美,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和人文特點,讓海南的古村落有著獨特的魅力。再加上海南過去孤懸海外,交通不便,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使得海南傳統民風民俗得以較為完好的保存,古村落的文化更是內聚保守,傳承力強,無意中保存了獨特的人文氣質和文化風景。尤其是海南北部地區獨有的火山石材質的石屋、石墻,風格雖然極其古樸簡拙,但經歲月浸潤,早已化簡拙為風情,成為海南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地理奇觀,吸引越來越多外地遊客探尋的目光,也成為文化人藝術家創作的源泉,成為海南建築文化和人文歷史獨具魅力和內涵之所在。

  但是,古村落迅速消失的狀況也十分令人擔憂,海南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據住建部聯合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組成的專家委員會2013年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約為360萬個,到了2010年銳減到大約270萬個,僅僅10年內就減少90萬個,也就是説,平均每天消失80個至100個村落,其中不少是古村落。據悉,到目前為止,海南總共有47個古村獲得中國傳統村落的命名。然而,更多得不到關注的古村落已呈瀕危狀態。有的是因為新舊更換民居被拆毀,有的是因空心化人去屋空,有的是因基礎設施落後而逐步縮小,更為嚴重的是,隨之而消失的還有很多民俗文化、耕讀傳統、節氣耕作等傳承上千年的文化習俗,這才是更加讓人痛惜和無奈的。“浙江傳統古村落保護的經驗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海南在這方面任重而道遠,應該迎頭趕上。”一直關心海南古村落保護的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懇切地説。

  “講好傳統村落故事,挖掘傳統村落文化”,古村落保護和人文歷史挖掘與傳承刻不容緩。在新與舊生活方式的交替中,傳承與保護遇到的壓力的現實大於想像,因此,我們的民間遺産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有識之士做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深入生活第一線,肩負起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這是此次論壇帶給我們的啟示。

  (本版圖片由唐恒臻拍攝)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