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自行車王國的重生:共享單車成中國新名片!

2017-11-25 07:14:15|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1990年夏天,龔莉家唯一的一輛飛達牌26寸女車丟了。這輛車花了120元,通體墨綠,像只翠鳥。幾天后,她發現車被人胡亂刷上黃漆鎖在附近一棟居民樓的樓道裏,靠著鋼印號才認出這位老朋友。一家三口雄赳赳氣昂昂地把車搬了回去。

  二十多年過去,住在北京的龔莉一家早已用汽車代步,“小翠鳥”很多年前就送給了鄰居小孩。倒是龔莉家的女婿在前兩年買了輛自行車,説上下班騎一騎挺好。

  龔莉家的故事可謂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自行車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自行車王國”是中國留給世界最深的印象之一。只是,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汽車成為中國城鎮道路的主角,自行車仿佛變得無足輕重。

  近兩年,隨著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綠色、共享經濟的興起,“自行車王國”獲得了重生,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張新名片。

  【誕生】

  今年是自行車誕生兩百年。據史料記載,自行車傳入中國最早是在19世紀60年代。上海是近代中國自行車保有量最大的城市。1898年,《申報》刊發文章《腳踏車將來必盛行説》,大膽預言:自行車“必將大興于中國”。

  然而,自行車在舊中國沒能流行,原因可以概括為三個“不”:不好騎、路不平、買不起。以天津自行車廠前身企業的産品為例,品質差,騎著重,騎起來渾身出汗,被市民戲稱為“阿司匹林車”。

  新中國的建立極大激發了天津自行車廠職工的工作熱情。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全廠開展轟轟烈烈的生産活動,誓“造新中國一代堅固、耐用、美觀、輕快的自行車”。

  “當時,大約20名工人組成研發團隊。大家心氣很足,沒黑沒白地湊圖紙,不斷改良設計。”天津市自行車電動車産業協會名譽理事長、飛鴿集團前副總經理龔孝燕告訴記者,1950年7月5日,10輛樣車完工,這是新中國全部國産化的第一批自行車。“這些車子輕便堅固,兩個輪子就像翅膀。當時正值世界和平運動,為了表達對世界和平的嚮往和熱愛,工人們親切地稱它為‘飛鴿’。”

  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車品牌“飛鴿”就此誕生,拉開了中國自行車發展史的華美篇章,自行車是中國第一個普及型工業品。飛鴿、永久、鳳凰成為三大國産名牌。

  不過,在龔孝燕看來,計劃經濟時期,自行車還達不到真正的社會需求。改革開放後,民營經濟崛起,自行車産業進入蓬勃發展期,自行車才“飛入尋常百姓家”。

  1981年,國務院決定大力發展自行車、縫紉機等十種日用機電産品生産。1986年頭11個月,全國自行車産量達3229萬輛,相當於平均一秒鐘不到,就有一輛新自行車出廠。輕便車、女裝車、彩色車在城市銷售火爆。

  到了80年代末,中國自行車保有量達到5億輛,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當時人口過千萬的北京有800萬輛自行車,除去老人孩子,幾乎一人一車。高峰時段,東單、南河沿、西單等路口每小時就有兩萬多輛自行車通過。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成為當時中國城市的一大獨特景觀。

  【融合】

  自行車融入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對於自行車,中國人總有説不完的故事。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記得,以前的年輕人想要結婚,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這“三大件”可少不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輛永久‘二八’要171元,我每月工資才23元,買車還需要自行車票……”年過五旬的上海市民陳邦偉回憶道。

  許多曾經的小男孩記得,父親那輛能馱起全家的28寸“老坦克”。學騎車時,他們握著車把,穩著車架,斜著身子,把腿穿過橫樑下方的空檔,努力去夠腳蹬子。

  在汽車尚未普及的年代,自行車使中國人第一次整體改變了自己的速度。它不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方便的運輸工具,更是當時人們美好生活的象徵。

  一大早,孩子坐在爸爸的車上去學校;放學後,少年在小巷裏嬉鬧,騎著車你追我趕;下班後,媽媽騎車去買菜,匆匆回家;校園裏,戀愛中的小夥子風光地蹬著車,后座上的女生一臉嬌羞……

  “那是個初夏,天不熱,陽光很好,我爸一個漂亮的迴旋踢……一腳把我從車後架上踹了下來。”“80後”北京人王先生在一篇微信文章中回憶道,十四五歲時收到媽媽送的一輛天藍色山地車,自己“表情僵硬但內心卻洶湧翻騰”。“我當時只是很簡單地謝了謝我媽,然後偷偷找了個地方抹起眼淚來……”

  在不少外國人眼裏,“自行車王國”是彼時中國最具象徵意義的國家形象之一。

  “我喜歡在北京騎自行車,尤其喜歡北京寬敞的自行車道,”曾先後在華工作8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前駐華代表施賀德告訴記者,“我每天騎車上班,週末跟朋友騎車遠遊,這不僅讓我可以充分地鍛鍊身體,放鬆精神,也讓我有機會欣賞這座可愛的城市一年四季不同的面孔。”

  在位於美國得州農工大學的老布什總統圖書館內,一張老布什夫婦在天安門前騎車的照片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

  1974年至1975年,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喬治·布什和妻子芭芭拉經常騎著“飛鴿”牌自行車穿行于北京大街小巷,成為中美關係的一段佳話。1989年,剛剛就任總統的老布什訪華,收到的特殊國禮也是兩輛“飛鴿”自行車。

  【轉型】

  上世紀90年代後,普通人擁有私家車的夢想開始照進現實,計程車、公交車、地鐵讓通勤越發便捷,逐漸替代了自行車作為主要代步工具的功能。與此同時,自行車的定位也開始轉型,添加了運動、健康、休閒等標簽。

  2002年,首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舉行,迄今舉辦16屆,在促進中國自行車運動的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到青海湖畔騎行。

  “太美了,在青藏高原這個離太陽最近的地方騎行,就像追著太陽跑。”30歲的石家莊人白曉龍告訴記者,他2007年開始接觸變速自行車,“已經騎了十年了。這是一項環保綠色的運動”。

  白曉龍説,以前,他上下班和出行都會選擇開車,現在自行車取代了汽車,他的生活從此改變,越來越多朋友也開始接受健康騎行的理念。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20歲的藏族姑娘卡吉措告訴記者,過去,由於各個牧場間距離較遠,父輩們一般會騎馬出行。隨著牧民收入不斷提高,汽車、摩托車越來越多。如今,“很多人在縣城買了房子,很多人會選擇騎車出行。晚飯後,我們經常騎著車去黃河邊上兜風。有時晚霞倒映在黃河裏,我們就像在畫裏遊。”

  貴德縣副縣長樊永萍説,牧民們的理唸有了很大變化,隨著環湖賽的帶動和當地旅遊業的發展,騎行已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和運動方式。騎著單車逛這座有“高原江南”之稱的小鎮,也成為了很多遊客的選擇。

  但在大中城市,騎行環境卻變得不那麼友好了。許多自行車道被私家車積壓、佔據,汽車的喇叭聲淹沒了清脆的自行車鈴聲,不少騎車人感覺路越來越難騎了。儘管自行車産量持續增長,騎車出行比例卻逐年下降。

  施賀德回憶説,當他再次來到北京時,看到馬路上擠滿了汽車,心裏充滿了疑惑:“這還是那個‘自行車王國’嗎?”

  【復興】

  城市化擠壓了騎行空間,但城市化引發的“城市病”也給自行車的重新流行提供了機遇。交通擁堵、空氣污染,讓人們重新認識到自行車的綠色、便捷、實惠。

  “未來某一天,汽車在大城市的發展會走到盡頭,因為停車位不足,空氣污染,化石燃料也有枯竭的一天,”德國曼海姆科技館“自行車兩百年”展覽策劃人托馬斯·科施説,“自行車是最節能的交通工具,沒有比這更實際、簡單的出行方式了。”

  2013年,施賀德到世衛組織駐華辦事處上任不久,便賣掉了辦事處的所有公車,買了一批自行車,鼓勵員工乘坐地鐵和騎自行車上下班,參加官方活動或出門辦事也要綠色出行。他自己更是帶頭騎車。

  近年來,以杭州、北京等為代表的全國100多個城市開始陸續推廣公共自行車,劃出自行車專用車道。而共享單車的應運而生,更是為化解城市交通“最後一公里”難題提供了有效方案,也讓自行車大軍重新出現在中國城市的街頭。

  “過去一兩年來,共享單車讓人們重新回到了自行車座上。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共享單車方便、平價,”施賀德説,“共享單車的創新讓人們重新擁抱更健康、更綠色的生活方式,也有助於中國以及全世界的城市變成健康城市。”

  “共享單車是中國創造出來的,歐美開始模倣我們。”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在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説,他的“小目標”是到今年年底前實現在20個國家、200座城市總計投放2000萬輛共享單車。

  另一家共享單車代表企業摩拜單車已進軍新加坡、英國、意大利、荷蘭等11個國家。本月21日,德國首都柏林成為摩拜單車在全球開展運營的第200座城市。

  施賀德認為:“共享單車的出現是中國幾十年來發展的成果。中國正在步入一個創新的新時代,許多創新的想法正在變成産品,提供改善生活品質的更多選擇。”

  今年秋天,施賀德準備卸任返回日內瓦。當他騎著摩拜單車停在北京一處路口時,看著身旁的共享單車大軍,不禁感嘆:“那個熟悉的自行車王國又回來了。”(新華社專特稿)(執筆記者:鄭昊寧、胡若愚,參與記者:付光宇、李琳海、何欣榮、鄭開君、沈忠浩)

標簽:共享單車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